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偒僙语

偒僙语

我国部分布依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县,少数散居在独山和惠水两县。人口总数为2万多。使用此语的估计只有1万余人,散居于独山、惠水两县以及平塘县一些地区,中年以下的人,已转用汉语。成年人中兼懂布依语的相当普遍。该语分为河东、河西、姚哨3个土语。河东土语分布于平塘河以东的卡浦、河中、者密和独山县的羊凤。河西土语分布于平塘河以西的甲青、六硐、吉古、摆茹、马边、甘寨。姚哨土语分布于惠水县的赤土、姚哨、惠明。土语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词汇、语法的差异很小。以河东土语河中课寨话为代表介绍其语特点:语音:声母有70个,分单纯、腭化、唇化3类;清塞音、塞擦音声母有不送气和送气的两套;鼻音(包括腭化、唇化音)都有带先喉塞和不带喉塞的两套;浊塞音(包括腭化、唇化音)都带先喉塞成分,如b、d、?bj、?bw等。韵母有73个,分单元音、复元音和带辅音韵尾的韵母3类。单元音有i、 e、 ε、 a、ɔ、o、 u、ə、ɿ 9个,其中只有a在韵尾前分长短。元音韵尾有-i、-u两个;辅音韵尾-m、-n、-、-p、-t、-k、 6个。声调有舒声调和促声调两类。舒声调有6个;促声调有两个,两个促声调因元音长短各分为两个调值。近代汉语借词声调有5个调类,因古入声字自成一类,这跟近代当地汉语读音一样,古入声不入阳平调。语法以词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名词的修饰语除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前外,都在名词之后。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在谓语之后,如果谓语带宾语,那么补语一般在宾语之后,由于受汉语影响,补语也可在宾语之前。量词较丰富,名量词有区别事物类别的作用;都能重叠表示“每×”的意思;量词的组合能力很有限,除接受数词、代词修饰外,不受别的实词修饰,也不修饰别的实词。词汇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单纯词中单音节词居多。合成词有两类:一类是派生词,由词根加词缀组成。另一类是复合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根组成。词汇中有许多汉语借词,早期汉语借词多是单音节的日常生活用词;近代汉语借词多是双音节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用词。

猜你喜欢

  • 硬寨太保

    见“硬寨司”(2192页)。

  • 速合讷惕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蒙古尼伦诸部之一八邻部的一个分支。出自该部之哈勒札与忽都思曾参与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创业活动。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以功均受封为千户那颜。

  • 乌拉玉兹

    见“右部哈萨克”(460页)。

  • 土老

    见“脱罗”(2079页)。

  • 中坝三族

    清代青海藏族部落分支名。为中坝麦马(上隆坝)、中坝班马(中隆坝)、中坝得马(下隆坝)总称。玉树二十五族之三。住牧于鄂穆曲及阿云、当木云上源,东界囊谦、苏鲁克,南界藏边三十九族,北界玉树、格吉。有百户3

  • 吏礼房

    清代驻藏大臣衙门办事机构。设管理案、卷经书1人,小写4—5人。吏房掌办官员升降调补各事;礼房掌办驻藏大臣到任、接印、视事礼仪,祭祀封、开印信,及缮写各式礼则。宣统(1909—1911)年间,经驻藏大臣

  • 银术可

    见“完颜永蹈”(1151页)。

  • 杨干贞

    五代十国时期云南大义宁国君主。一作杨干真。白蛮(白族先民)大姓。和村(在今云南宾川县)人。《南诏野史》传其为南诏王隆舜私生子,其母带孕适渔人杨氏,故为杨氏子。长仕郑氏大长和国,官至剑川(胡蔚本《南诏野

  • 裳人

    古族名。《新唐书·南诏传》、《元史·地理志》等作“汉裳蛮”。唐初居于铁桥(在滇西北,《蛮书》云其距剑川三日程),处于吐蕃和南诏之间。史称其“本汉人部种”。着汉服,唯头缠五色锦,亦渐染当地民族风俗。贞元

  • 保合

    即“保和”(16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