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俫语

俫语

又称巴琉语,我国俫人使用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和西林县的部分村寨中,使用人口约五百余人。据说他们是明朝时期从贵州西南部迁来的。《贵州通志》、《兴义府志》、《兴仁县志》等都有不少记载可以佐证。至于他们是什么时候和从什么地方迁到贵州西南部的,目前还没有找到可靠线索。俫人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尽管他们中多数人都会说汉语的西南官话和苗、壮、仡佬、或彝等一两种民族语言,但在俫人之间仍以俫语为交际工具。据估计使用俫语的约有500人。俫语内部基本一致,只有个别音位的差别,而没有方言、土语的差别。俫语有如下特点:有51个声母。除单纯声母和腭化、唇化声母外,还有带鼻冠音的浊塞音声母mb、md。带韵尾时,部分元音有长短对立的现象。有i、u、m、 n、 η、 p、 t、 k、 8个韵尾。多数元音都可以跟这些韵尾结合,组成75个韵母。所有音节都由声母、韵母两部分结合而成,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固定的、具有区别词义作用的声调。共有6个舒声调,5个促声调。词汇中,单音节和由单音节构成的双音节词占优势。没有性、数、格、体、式、态等形态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示,基本语序是:主谓一谓语一宾语;补语在动词谓语后面,以名词、量词为中心的修饰词组,修饰成份一般在中心词之后。俫语的系属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一种语言,也有人认为是仡佬语的一种方言。多数学者认为俫人长期处于我国南方各民族的“包围”之中,它的语言也必然会受到这些民族语言的影响,无论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些特殊性。尽管如此,它仍然保留着南亚语系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俫语应属于南亚语系。

猜你喜欢

  • 仓曹

    唐时南诏初期国务行政机构六曹之一。参见“六曹”(382页)。

  • 龙麻阳

    ?—1513明正德年间苗族暴动首领。湖广镇溪(今湖南吉首县)人。苗族。正德六年(1511),与贵州铜仁苗民※龙童保等率镇筸五寨、平头、乌罗(今贵州松桃西南)等处苗民起事。得土官李椿、筸子坪百夫长龙真协

  • 孛术鲁种

    1279—1338元朝大臣。顺阳(今河南邓县西北)人。女真族。孛术鲁氏。原名思温,字伯和,一作子翚。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授襄阳县儒学教谕,升汴梁路儒学学正。由翰林学士承旨姚燧荐,预修《世祖实录

  • 砍山栏

    解放前海南岛五指山区黎族广泛保留的一种粗放耕作制度。通常每年农历正月选择地段,二三月间集众砍伐地段上的树木(砍枝留干)、杂草,待枝叶杂草晒干后便纵火焚烧,不翻土便以木棒戳穴点种,然后以竹木围篱,故名。

  • 建和

    南凉康王秃发利鹿孤年号。400—402年,凡3年。

  • 甲不太爷

    旧时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地区佛主之一。传说原来木戛区勐糯寨百姓,后外出学佛,修行三四年后回勐糯,筑起佛房,成了佛爷,利用传播佛理建立威信,最后成为木戛区各寨的宗教头人和政治首领。主宰辖区内一切重大事务。

  • 庄浪族

    党项部族名。地在丰州(今陕西谷县北)境,东接契丹,北邻鞑靼,南至河西,连大凉、小凉诸族,中隔银、夏2州,广袤数千里,有族帐数万。首领龙移、昧克。本附宋朝,常以马入贡,真宗授龙移为安远大将军,昧克为怀化

  • 锦衣里江

    即“精奇里江”(2465页)。

  • 元白长庆集

    书名。明马元调编。137卷。合刊唐代中期诗人白居易(一说西域龟兹人)《白氏长庆集》、鲜卑诗人《元氏长庆集》。※元稹与白居易平素交谊甚笃,常相唱和,同为新乐府倡导者,世称“元白”,唱和之诗雅呼“元和体”

  • 杨朴

    ①东汉末年武都氐族首领。又作杨濮、杨璞、杨仆、杨阜。自称武都氐王。时群雄割据,武都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无所统。曹操以其为武都太守,招集流亡,民赖以安。延康元年(220)七月,率族人内附,居于汉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