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佤语

佤语

我国佤族使用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佤族有351974人(1990),分布在我国云南省的沧源、西盟、孟连、澜沧、双江、耿马、镇康、永德等县。国外的佤族主要分布在缅甸境内。佤语有如下特点:单辅音有38个(其中ts、tsh两个是拼写借词的),复辅音有16个。塞音和舌面塞擦音都分清浊,除清擦音f、s、h和喉塞音?外,所有辅音都有送气与不送气之分。单元音有18个,复合元音有32个。辅音都可以居于音节的开头,居于音节末尾的辅音只有—p、—t、—k、—m、—n、—η、—?、—h共8个。单元音和复元音都可以带辅音韵尾。因此,音节数目相当多,但结合形式整齐,很有规律。词汇以单音节词根为主,复合词以词根复合法为主要的构词方式。附加成分较少。有一部分单音节词用变换辅音、元音的办法表示人称代词的双数与复数、指示代词的近指与远指、不同的词性以及动词的他动与自动等。如(咱俩),(咱们);p in(扫),bih (扫帚)。词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后。主语、谓语在不同语气的句子里位置不一样。表示陈述、祈使或感叹的句子,一般是主语在谓语之前。疑问句一般是主语在谓语之后。佤语分为巴饶克、佤、阿佤3个方言。这3个方言以分布情况大致与佤族的自称和地理分布相当,聚居在阿佤山区边缘地带的沧源、澜沧两县以及与这两县毗邻的耿马、双江等县的佤族自称parauk (巴饶克),为巴饶克方言,说这个方言的人口约21万;聚居在阿佤山地带的西盟、孟连两县及与这两县毗邻的澜沧县部分地区,自称(阿佤);等的为阿佤方言,说这个方言的人口约9万;杂居在永德、镇康两县的佤族自称(佤),为佤方言,说这个方言的人口约5万。

猜你喜欢

  • 海全

    ?—1862清朝将领。达斡尔族。姓鄂嫩氏。世居博库尔沁前屯,隶布特哈镶黄旗。咸丰三年(1853),以骁骑校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赐号达春巴图鲁,官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副都统。同治元年(1862),阵

  • 前秦

    十六国之一。氐族苻氏所建政权,故又称氐秦。东晋永和六年(350),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族首领※苻洪乘后赵衰亡之机,在枋头(今河南淇县东南)自立为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欲西返关陇,旋暴死。次年

  • 泐史

    书名。原名“囊丝本勐”,意即“地方志”,即车里宣慰使司地方志。用傣文记录云南西双版纳(车里)最高统治者世系及政事的编年史书。汉文译本称《泐史》。分上中下3卷。所记从第一任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

  • 哈尔邦

    蒙古语音译。卫拉特蒙古人传统帽子。流行于青海、新疆等地。形制与内地暖帽相近。顶高,边平。里以白毡制成,外饰以皮。穷人无皮饰,则将毡染成紫绿色为饰。无冬夏之别,以厚薄为差。顶缀缨,名“扎拉”。女帽与男帽

  • 阿底峡

    982—1054吐蕃佛教后弘期进藏之印度高僧。初名达瓦宁波。梵文名迪巴嘎热施咱纳,藏文译作贝玛梅泽益西,意为“吉祥燃灯智”。藏史通称其为“觉卧杰阿府峡”,意为“佛王阿底峡”,简称“觉卧杰”(佛王或尊圣

  • 敞史

    辽代官名。官府之佐史。会同元年(938),始以南北府和国舅帐郎君官为敞史。北枢密院、南枢密院、夷离毕院、四帐都详稳司、遥辇帐和群牧司使等机构亦设有此官。四帐都详稳司和国舅乙室已小翁帐中的此官后改称将军

  • 交州

    西域古地名。见《元史·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和《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等。唐末至元初属高昌回鹘。治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参阅“崖儿城”(2057页)。

  • 拔都

    1209—1256钦察汗国建立者。又译八都、巴秃。蒙古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之孙,※术赤次子。别号“赛因汗”,意为“好汗”。初从父西征,约元太祖二十年(1225),父死后,嗣父封地,据有花刺子模海(今

  • 弥勒僧格

    ?—1869清代蒙古族起义首领。内蒙古达尔罕王旗人。咸丰(1851—1861)年间,和赵保承(绰号二喇嘛,蒙古人)等发动起义,后与喀喇沁右翼起义首领白凌阿联合,发动蒙汉群众与清军作战,转战各地。同治二

  • 王居起

    ?—1232南宋时琼山黎族起义首领。海南岛琼山县人。黎族。不堪地方封建官府压迫,于绍定四年(1231)在琼山聚众起义,自号“南王”,邻近村峒黎人闻风趋附。率义军相继袭击临高、澄迈、文昌等县,进而大举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