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佤族

佤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共有351974人(1990),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还有一小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腾冲、昌宁、景东等县。西盟、沧源为佤族主要聚居区,占佤族总人口一半以上。居于不同地区各有自称:居西盟、孟连者自称“阿瓦”、“阿卧”或“阿佤莱”;居镇康、永德一带者自称“佤”;居耿马、双江、沧源、澜沧者自称“布饶克”或“巴饶克”。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其先民可能是云南古代濮人的一支。唐代称“望蛮”,活动于永昌地区,为南诏地方政权辖地,从事狩猎、采集、饲养家畜及原始农业。明清时称“古剌”、“嘎喇”、“哈喇”、“哈瓦”、“卡瓦”,受孟连长官司(康熙时升宣抚司)和耿马安抚司管辖,清末归镇边直隶厅统治。以农业生产为主,但各地社会发展不平衡,永德、镇康等地佤族解放前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耿马、双江、沧源和澜沧、孟连部分地区以及西双版纳的佤族地区属封建领主经济;佤族的中心区西盟以及孟连、澜沧部分地区的佤族,生产资料私有制虽已确立,但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佤族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其中最著名的是1934年反抗英帝国主义侵占班洪银矿的武装斗争。过去相信万物有灵,盛行自然崇拜,也有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和基督教。新中国成立后,除在西盟、沧源成立佤族自治县外,还与傣、拉祜等民族建立联合自治县。

猜你喜欢

  • 黑车子鞑靼

    见“黑车子室韦”(第 页)。

  • 阏氏

    匈奴语音译。汉代匈奴单于之妻的尊号。又译“焉提”、“阏支”。《史记·匈奴列传》司马贞索稳称:“匈奴皇后号也”。又引习凿齿致燕王书云:“匈奴名妻作‘阏支’,言其可爱如烟肢也。”王昭君出塞后,被封为“宁胡

  • 旭烈兀

    1217—1265伊儿汗国创建者。又译旭烈、吁里兀。蒙古孛儿只斤氏。※拖雷子,元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弟。元太宗七年(1235),随宗王拔都西征不里阿耳、钦察、斡罗思诸国。十三年,攻入马札儿(今匈牙

  • 海州

    渤海王国置。为铁利府所辖6州之一。渤海亡后,其民似未被辽南徙(辽东京道之海州,非其移置,乃迁渤海南海府民所置),成为辽代铁骊国的成员。

  • 回部

    清朝使用的民族称谓。指维吾尔族。清代称维族为“缠回”,故称其部落、部族为“回部”。如“吐鲁番回部”和“哈密回部”。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又称新疆南部八城维族为“天山南路回部”,统称维吾尔族为“回部”

  • 贺福延

    渤海王国官员。唐会昌元年(841),官政堂省左允。是年(日本承和八年)冬,奉大彝震命率105人出使日本。十二月抵日长门登陆。此行聘日已满约定12年一通聘限期,受到日方依礼接待。翌年三月,入日京城,被款

  • 奇拜

    清初武官。蒙古镶黄旗人。噶齐特氏。世居罗豁迈兰地方。崇德七年(1642),随军围明锦州,步战有功。八年,从军征明至山东,攻兖州府,用云梯先登,遂克其城。赐“巴图鲁”名号,论功授牛录章京世职。顺治元年(

  • 河蛮

    古族名。亦称西洱河蛮。属白蛮。“松外诸蛮”之一部。唐初即分布于今云南洱海地区,与当地六诏乌蛮并存。系不断迁入的汉族与当地白蛮等融合而成,故“自云其先本汉人”,语言、生产及习俗等亦与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

  • 未氏

    古代藏族家族姓氏。唐吐蕃时有此姓,藏文作“dbas”,又译作韦氏。该家族中曾有多人出任高官。赞普赤祖德赞时,大相杰多日即出自未氏,其结伙谋害了赞普,支持达磨赞普篡权,后排除异己,唆使达磨毁寺灭佛,吐蕃

  • 伊斯兰学友会

    近代回族学生社团。1929年6月,由当时在北京的回族大中学学生代表李廷弼、马永贞等代表发起并组成。会址设在东四牌楼清真寺成达师范学校内。推选刘柏石、马永贞、王耕田为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负责日常事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