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佤文

佤文

我国佤族使用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佤族除在部分地区曾使用过一种用于传教目的的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外,没有通用的文字。人们长期使用实物或木刻记事、记数或传递信息。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它以云南省佤语巴饶克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沧源县岩帅佤语为标准音。共26个字母,除0 [ɔ]、y []、x[×] 3个字母所表示的语音与汉语拼音方案不同外,其余23个字母所表示的语音与汉语拼音方案基本一致。佤语有38个单辅音,16个复辅音,18个单元音。有的元音或辅音采用双字母表示。如在b [p]、d[t]、j []前加n (个别的加m)表示nb [b]、nd[d]、mg [g]、nj [d]等浊音;在m、n、ng、ny、l、r、y前加h表示送气音,如hv [vh]、hm [mh]、hn [nh]、hng [h]、hny [h]、hl [lh]、hr [rh]、hy [h]。在音节的第一个元音字母上加“-”符号表示松元音。方案中对书写规则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佤文出版物,均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从1959年至1987年共出版佤文读物约39万册。佤文于50年代末曾广泛用于农村扫盲。1980年恢复使用以来,逐步用于农村扫育和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 蒲山国

    见“皮山国”(670页)。

  • 乞鲁额

    见“乞列思”(122页)。

  • 安市城

    古地名。亦省称安市(《新唐书·高丽传》将安市城与安市记为二地,疑误)。名袭用汉辽东郡安市县旧称。故址一般认为在今辽宁海城县东南营城子(一作英城子山城),但说法不一,或说在该省营口县东南汤池镇;旧说在东

  • 苏拜

    ?—1664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后金将领武理堪次子。年15,从太祖努尔哈赤征蒙古有功,授侍卫兼管佐领事。天聪九年(1635),从多尔衮征察哈尔,收降林丹汗子额哲。入明边,败明兵。崇德元年

  • 差若

    藏语音译,意为“助差者”。旧时西藏领主为满足经常性乌拉差役的需要,调剂各差户的劳动人口而规定。以一※差岗地为标准,规定一定的劳力,每差岗地为9人,劳力多者或小农奴,被派往劳力不足9人者助差,此种人称“

  • 努业勒部

    见“诺雷部”(1953页)。

  • 番禺

    古地名。秦时南海郡治所。秦末至汉初,为南越国都(在今广州境),三国吴时改广州。汉以来,一直为外商海舶凑集之地。今有番禺市,是近年番禺县改,在广州市附近。

  • 米司尼

    傈僳语音译,意为“山神”或“山鬼”。旧时傈僳族原始宗教观念之一。系与傈僳族的基本经济活动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神。被认为是自然和村社经济活动的主宰者,山、石、土地、树木、水等均属其所有,故在每年开始从事农

  • 塔儿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洮尔河卫。据《明会典》载,为“正统后继置卫”之一,一说置于永乐(1403—1424)初年。天顺五年(1461)十一月,命该卫故指挥佥事阿路秃之子塞兀得袭职。塔儿河清代

  • 赤尊公主

    唐代吐蕃松赞干布王妃。又作尺尊公主。名贝莫萨。又作拉吉赤尊。尼婆罗(今尼泊尔)人,故又称尼婆罗妃。尼婆罗王约塞果恰之女。唐贞观十三年(639),与松赞干布联姻。增强了吐蕃与尼婆罗的和好关系。曾将不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