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余丁

余丁

清代八旗制度下未被选中披甲和佐领内超编的多余成丁之谓。①挑甲考试不及格者。旗制规定:凡年满十八(初期定为十五、十六),或身高五尺以上者,即可选充披甲(八旗兵)。因受各佐领披甲定额所限,通常是披甲限额内缺出或佐领分编时,成丁才有机会挑补八旗兵。补缺之前,须经马箭、步箭等测试,是谓“验缺”。凡经验缺而落选者,称为余丁。②佐领内谥额人丁。旗制:佐领的编制以丁定额,各个时期有所变化,先后定以三百、二百、一百三四十丁。由于人口的滋长,佐领所容纳的丁数,实际已超出同时期的定额,多余的部分,也称为余丁。金德纯《旗军志》载:“余丁不任征伐,国有大役即以役之”。平时接受一定的技艺训练,以备战时应需。

猜你喜欢

  • 额埒河卫

    见“兀列河卫”(110页)、“兀里河卫”(110页)。

  • 吴勉

    ?—1385明代侗族农民起义首领。又称“吴面儿”。贵州黎平县兰洞人。侗族。出身贫苦。洪武十一年(1378),率当地侗、苗、汉各族人民在兰洞起义,反抗土官和流官的双重压迫,直捣靖州,在零陵、九里岗一带和

  • 火鲁火孙

    见“和礼霍孙”(1448页)。

  • 西土默特

    见“归化城土默特”(522页)。

  • 王赡

    北宋经略河湟地区边将。秦州宁远(今甘肃武山)人。边将王君万子。初,隋军征战兰州有功,官至皇城使,领开州团练使。元符二年(1099)七月,领副统军职,任先锋,率部进取湟水流域,占邈川(青海乐都),取宗哥

  • 思州宣慰司

    土司名。元置。至元十二年(1275),思州安抚田景贤内附,以其地置军民安抚司,治所在龙泉(今贵州凤冈县)。十八年(1281),改为宣慰司,兼管内安抚使。二十一年(1284),改隶顺元等路宣抚使司,复降

  • 踏犁共耕队

    旧时壮族民间传统共耕组织。流行于桂西北、桂西等地。每年春正月至三月间,各村寨的年轻妇女和姑娘们便自动组织起来,自带踏犁和午饭,约定轮流到各家地里干活,直到把每个队员的地犁完为止。自愿结合,不带强迫性质

  • 三耶律

    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之三氏族,即大贺、遥辇、世里。阻午可汗时(8世纪中),分三耶律为七。契丹建国后,以耶律为国姓,诸耶律皆为皇族。

  •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元代宣政院所辖地方官署名。简称“乌思藏宣慰使”。“乌思”指前藏;“藏”指后藏;“纳里速古鲁孙”意为阿里三路。相当今西藏地区。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总制院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管理全国佛教

  • 郭莽寺

    见“广惠寺”(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