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伯克年班

伯克年班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伯克定期进京朝觐制度。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六品以上各城伯克分3班轮年入觐。八月中旬出发,十二月抵京。每班约40人为限。二十八年(1763),以入觐人数过多,定分4班轮年入觐,停止五品及其以下伯克入班,每年不过20人。三十九年(1774),更定为6班入觐。每次进京伯克,由办事大臣轮派,交首领伯克带领,循驿站行走。沿途经过州县,由地方官核对册籍。每年正月十五日后,仍乘驿返回。嘉庆十六年(1811),对入觐办法又作新的改变:分各城伯克为9班。每班由三品阿奇木带领四品伯克2人、五品伯克4人,伊犁五品伯克1人。以布古尔三品阿奇木伯克为第一班,后依次为库尔勒、赛里木、库车、沙雅尔、阿克苏、和田、叶尔羌、喀什噶尔轮流。道光十九年(1839),又改为间二年朝觐,仍按9班轮流。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因伯克制取消,年班制被废止。

猜你喜欢

  • 仆多

    见“仆朋”(318页)。

  • 吃宁贯

    “宁贯”,景颇语,意为“野兽的腿”。解放前云南景颇族地区的山官利用政治特权对群众敲榨的一种方式。规定凡在某一山官辖区内的百姓,每当猎获到野兽和杀牲祭鬼时,必须送给山官一条后腿,表示承认受山官的管辖。所

  • 马新贻

    ?—1870清朝大臣。字谷山。山东菏泽人。回族。道光二十七年(1897)进士,安徽建平知县,署合肥,吏事练达,以勤明称,精力过人。咸、同年间参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同治三年(1864),任浙江

  • 赞善王

    明朝授予灵藏地方(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及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藏族政教首领的封号。永乐四年(1406),其僧著思巴儿监藏遣使入朝进贡,命其为灌顶国师。五年,封为赞善王,国师如故,赐金印、诰命

  • 哈不慎台吉

    明代蒙古右翼永谢布万户喀喇沁部领主。又称来三兀儿。孛儿只斤氏。※巴尔斯博罗特济农孙,※昆都力哈第三子。驻牧于张家口东北边外大沙、三间房,与左翼察哈尔部为邻,拥兵数万。隆庆五年(1571),明蒙达成封贡

  • 北狄乐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音乐。皆马上乐。以鼓吹乐器角、笳、笛、觱篥等为主,乐曲、歌辞最初也是主要反映游牧民族的生活。鼓吹本军旅之音,骑在马上奏之。渊源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之音乐,传入内地后,在汉代发展成鼓吹乐

  • 阿者迷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额哲密河卫。永乐六年(1408)二月,女真野人首领贾令哈、火秃等56人来朝,以其居地置卫,与弗朵秃河等11卫同时设立。在今黑龙江省呼兰河支流额依集密河流域。

  • 养育兵

    清代在八旗内挑选一部分※余丁作为预备兵的称谓。初名教养兵,旋改为本称。饷额较披甲为少。原为扩大满族人丁食饷范围,以解决旗人(主要是满洲)生计的办法之一。雍正二年(1724),初设教养兵4800名,定各

  • 中俄蒙协约

    中国、沙俄和外蒙古关于外蒙古现状和主权归属的协约。1911年,沙俄策动外蒙古封建主宣布“独立”后,中俄围绕外蒙古主权问题屡有争执。沙俄企图以允许外蒙古改“独立”为“自治”换取袁世凯政府对外蒙古现状的承

  • 红石天

    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祭祀已故宗教头人“最玛”的活动。人们认为“最玛”生前德高望重,作法灵验,曾为人们驱鬼避邪,死后其灵魂也在保护人畜,冥助生产,为感谢其恩德,故而祭献。祭期固定在每年二月,由现任宗教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