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京语

京语

我国京族使用的语言。与越南语基本相同,越族也称越南语为京语。在我国有1万多人使用京语,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和附近的若干岛屿上。内部比较一致,没有方言差别。京族大多会汉语,部分京族已转用汉语。语言特点有:有28个声母,塞音、塞擦音分送气和下送气,无清浊对立,有带喉塞音的浊塞音b、d;有一套唇化辅音声母;元音有长短对立,有6个辅音尾一m、—n、-η、—p、—t、—k;共有104个韵母:有8个声调,其中5个舒声调、3个促声调,与汉语的声调调类有明显的相似性;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以名词为中心的修饰词组,除数量词之外,修饰语居后;以单音节词为主,构词以派生和合成为主,合成词有并列、修饰、动宾、补充、主谓等方式。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京语的系属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理由是:①有相当一部份基本词汇源于壮侗语族。②与壮侗语族有相类似的声调系统。③语音系统与壮侗语族比较接近。④量词的用法与壮侗语族相同。另一种意见认为属南亚语系,理由是:①词汇中有不少与孟高棉语同源。②语法结构与孟高棉语基本相同。现代语言学者逐渐倾向于认为越语(或京语)属于南亚语系。

猜你喜欢

  • 贝子庙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镇。内蒙古西部地区藏传佛教(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四大名寺之一。清雍正年间(1723—1735)贝子旗封建主巴拉吉尔道吉尔修建,以居幼年自西藏来内蒙古传教之巴拉珠尔伦德

  • 欧拉拉

    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农业祭典。时间在八月上旬,正值谷物开花结实季节,人们惧怕冰雹、大风、天旱和病虫害。故举行隆重祭典。祭时剽牛,由“贝马”(巫师)念祷词,大意是:现在稻谷已经扬花,我们将这头牛献给祖先

  • 景颇语支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语支之一。主要分布在中缅边境和中印边境东段一带。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的洛渝和察隅地区。使用人口不足5万。在国外,主要分布在缅

  • 曹万兴

    清末伊斯兰教写经家、阿拉伯文书法家。天津人。回族。出身武术世家。精通阿拉伯文和《古兰经》、道光年间(1821—1850)掌教天津清真大寺。为人刚正,备受时人拥戴。功课之余,潜心于阿拉伯文书法。长于改兰

  • 开平

    见“上都”(114页)。

  • 松漠都督府

    唐代纳抚契丹所置府名。※契丹原附※突厥,贞观二十二年(648),※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窟哥举部投唐,唐太宗“乃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无极县男,赐姓李氏”(《旧唐书》卷199)。更

  • 连州

    州名。广东瑶族主要聚居区。隋开皇十年(590)置,治桂阳县(今广东连县)。唐时辖境相当于今连县、连南、阳山等地。元至元十七年(1280)升为路,不久复为州。清康熙时曾在此设理瑶同知,驻三江口城,专理瑶

  • 凡担章京

    官名。满语音译。“凡担”,亦作“法一丹”,意为“仪仗队”,“章京”意为“有职守之官”。清初御前仪仗队的主持人。清崇德元年(1636),太宗皇太极曾谕,驾下旗鼓,今后不许再称“旗鼓”,满洲称“凡担章京”

  • 四夷馆

    ①明代职司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部分外国使臣表章之机构。又称提督四夷馆。明永乐五年(1407)置。初有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8馆。每馆置译字生员、通事,通译各族或各国贡使语言、表章

  • 肥子

    见“绵皋”(2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