乣
见“糺” (1276页)。
见“糺” (1276页)。
参见“黄甫文”(2019页)。
古族名。戎人之一支。《史记索隐》引韦昭云:“义渠本西戎国”。《风俗通义》:“义渠,狄国”;也有称其为白狄种者;一说为羌种。《竹书纪年》:“武乙三十年,周师伐义渠。”春秋时居住于今山西、陕西交界汉西河郡
见“薛列河卫”(2543页)。
一种轻型的铠甲。古已有之,以金属环相扣连缀而成,呈网状,故也称网子甲。《正字通·金部》:“锁子甲五环相亘,一环受镞,诸环拱护,故箭不能入。”甚轻便坚固且工艺精细。清太祖努尔哈赤曾披此种甲征战。
古地名。在今甘肃西和县西南仇池山下。以清水氐帅杨飞龙据此而得名。
对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之乌桓人的统称。《资治通鉴》:“三郡乌桓,辽西蹋顿、辽东苏仆延、右北平乌延也。”汉末,乘军阀割据之机,乌桓掘起,各自称王。献帝初平(190—193)中,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从
山名。又译扼胡岭,隘胡岭,蒙古称忽捏坚答巴。在今河北万全县西北。辽金为边防重地。元太祖六年(1211),蒙古军大败金军于此。明洪武三年(1370),李文忠北出野狐岭击北元兵。 ②元代驿站名。为元大都(
1902—1961伊斯兰学者、阿拉伯文书法家。字国彝。山东济南市西关人。回族。幼随祖父金士毅在新疆乌鲁木齐,攻读阿拉伯文经典及汉文。1928年赴上海,就读于伊斯兰师范学校。得著名阿訇达浦生之教诲和关怀
狍头皮帽。鄂温克语音译。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境内鄂温克人传统狩猎用帽。因利用狍子头皮原样制作得名。一个狍头皮做一顶帽盔,对眼、耳、角部位稍作加工,再用一块狍崽皮作帽沿。戴着进山打猎,远看象狍子一样,便于
?—1223金大臣。亦作百家、百嘉,字辅之。北京路(治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明城)讹鲁古必剌猛安人。女真族。完颜氏。明昌二年(1191)进士,调中都左警巡判官。不畏豪强,有法必依,曾弹劾权臣平章政事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