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孜别克语

乌孜别克语

我国乌孜别克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人口约1.5万人(1990)。在前苏联境内有1641.4万(1989)人使用这种语言,汉文习惯上把这种语言的名称写作乌兹别克语。主要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少数分布在中亚其他共和国。在阿富汗境内也有一些乌兹别克人。乌孜别克语的主要特点是:在语音方面,有8个元音;元音和谐律不十分严整;部分词有o与φ、u与y混用的情况;有24个辅音音位;借词中的f在口语中有与p混用的情况;词重音一般不区别词义,通常落在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在语法方面,语法意义的变化多是通过改变粘附在词尾的构形附加成分来完成的;很多构形附加成分只有一种形式;名词有数、格、领属性人称和谓语性人称的范畴;第二人称领属附加成分没有普称和尊称的区别;同语族一些语言表示第二人称单数尊称的领属附加成分在这种语言里用于第二人称复数;形容词分性质形容词和关系形容词;形容词有级的变化,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量词不发达,数词通常可以直接用于名词之前;有一定数量的后置词;动词有时、式、人称、态等范畴和形动词、副动词、动名词等形式;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在词汇方面,根词大部分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构词的主要方法是派生法,其次是合成法;有数量较多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俄语和汉语借词。中国的乌孜别克族多分散杂居在维吾尔族中间,所以其语言受维吾尔语的影响较大。中国乌孜别克语无方言差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乌兹别克语可以分为三大方言群:克普恰克方言群(或叫西北方言群)、乌古斯方言群(或叫西南方言群)、噶逻禄或察合台(东南部)方言群。原苏联乌兹别克族过去使用过阿拉伯字母,1929年转用拉丁字母,1940年改用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猜你喜欢

  • 张怀寂墓志铭

    清宣统二年(1910)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楷书志文33行,满行35字。述张怀寂家世并记唐武则天时征伐吐蕃,收复西域四镇事迹。

  • 藏语音译,意为“翼”。唐代吐蕃军政建制。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仿唐朝府兵制创立,为军政合一的机构,掌管辖区内军政事务。各如有固定辖区、人口、军队。时吐蕃分为“五如”:伍如、约如、叶如、如拉、苏毗如,前四者

  • 彰德皇后

    见“萧温”(1991页)。

  • 团董

    国民党时在海南岛黎族地区所设管理黎峒的头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后,广东省府委任陈光汉为抚黎专员率部驻琼,为了加强对黎族地区的统治,改冯子材之黎峒总管制设,政府有事则责成其下达黎民,平时负责维持辖

  • 扎法

    清代云南孟连勐梭地区拉祜族头人,反清斗争首领。清同治(1862—1874)间,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各族人民继续进行反抗。光绪十七年(1891),与傣族土司罕炳昭领导孟连的募乃、董竹、木戛等寨拉祜、傣等

  • 耶律庶箴

    ?—1082辽代后期大臣、学者。字陈甫。契丹族。皇族季父房之后,检校太师耶律吴九子。史载其性懦弱,善属文,著有《戒谕诗》,今已不传。兴宗朝入仕,重熙年间,为本部将军。咸雍元年(1065),同知东京留守

  • 楚伦安嘎

    鄂伦春语音译, “楚伦”意为“尖”,“安嘎”意为“房子”。是毕拉尔路鄂伦春人对“仙人柱”的称呼。详见“仙人柱”(571页)。

  • 刘卫辰

    ?—391晋代铁弗匈奴首领。※刘务桓第三子,※刘悉勿祈弟。东晋穆帝升平三年(359),兄卒,杀兄子自立,朔方以西,东至上郡,控地千余里。遣子朝代国,娶代王拓跋什翼犍女为妻。同时通好前秦,被苻坚封为左贤

  • 拓西金山王

    见“张承奉”(1181页)。

  • 秋围

    东北地区渔猎民族秋季狩猎活动的统称。农历八月是鹿的发情期,猎手在此季节常用吹“乌力安”(鄂伦春语,意为“鹿哨”。赫哲语称“乌日鸦库”)诱雄鹿前来以便猎捕,因又称这一时期为打“叫鹿尾期”(一作“叫鹿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