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萨替寺
藏传佛教寺院。又译丹萨梯寺,简称替寺、梯寺或帖寺。地处西藏山南桑日县境内。系帕主噶举派创始人多吉杰布于1158年兴建,为该派主寺,帕主派首领多为寺主,后朗氏家族又以政治首领兼宗教首领统管该寺。一般政治中心在乃东孜(或乃乌东孜),在雅鲁藏布江南岸,又称孜颇昌。宗教中心则在丹萨替寺(地处江北),帕主派的宗教活动多在该寺举行。与1351年所建泽当寺(即泽当讲院)为帕主派两大主寺,有力地促进了帕主派的发展。
藏传佛教寺院。又译丹萨梯寺,简称替寺、梯寺或帖寺。地处西藏山南桑日县境内。系帕主噶举派创始人多吉杰布于1158年兴建,为该派主寺,帕主派首领多为寺主,后朗氏家族又以政治首领兼宗教首领统管该寺。一般政治中心在乃东孜(或乃乌东孜),在雅鲁藏布江南岸,又称孜颇昌。宗教中心则在丹萨替寺(地处江北),帕主派的宗教活动多在该寺举行。与1351年所建泽当寺(即泽当讲院)为帕主派两大主寺,有力地促进了帕主派的发展。
见“黑石炭”(2227页)。
清朝对裕固族首领的称号。康熙年间(1662—1722),清政府将裕固族划分为“七族”部落,各设正副头目,册封其总头目为“七族黄总管”,赐黄袍马褂和红顶蓝翎帽,并分授各部落头目以“守备”、“千总”、“把
见“海努克庙”(1941页)。
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东起大兴安岭和苏克斜鲁山,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国。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绵伸3千多余公里。有山脉、丘陵、盆地、平原、沙漠,占内
清廷允许开放蒙地以消纳内地过剩农业人口的权宜措施。清廷原禁止汉族农民进入蒙古地区开垦土地,后因内地灾荒,大批贫困农民流入蒙古地区寻求生计,乃稽弛禁令,允许暂留,从事耕地,谓之为“借地养民”。《皇朝续文
位于今新疆洛浦县南30公里阿其克山。1958年发现许多古代烧结铁和残破陶制鼓风嘴。在一个封闭已久小洞中发现一堆石凿和石锤,表面敷满赤铁粉末。在阿其克山和洛浦县城之间,出土大量汉代五铢钱和唐代大历通宝钱
即“波路”(1516页)。
金代授官或授封号的凭证。视品位高低而有不同的质地。亲王为红遍地云气翔鸾锦褾,金鸾五色罗15幅,宝装犀轴。一品官为红遍地云鹤锦褾,金云鹤五色罗14幅,犀轴。二品官和三品官红遍地龟莲锦褾,素五色绫12幅,
即“段光”(1693页)。
唐代乌蛮部落勿邓、两林、丰琶的合称。详见“勿邓部落”(356页)、“两林部落”(1049页)、“丰琶部落”(1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