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临夏回族砖雕

临夏回族砖雕

建筑装饰工艺。元末明初出现于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屯居地区、风格独特的砖雕工艺技术。在甘、宁、青地区久负盛名。多应用于清真寺、拱北(伊斯兰教圣徒之墓)和住宅等建筑物的影壁、障壁、门楼、券门、墀头、脊饰及山花之上,制作技术极严。从烧制、打磨、格方、落样、雕刻到安装,每道工序都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制作上又有“捏活”与“刻活”之分。“捏活”是先将加工配制的粘土,用手或模具制成各种图画或图案,然后入窑烧制而成;“刻活”是在砖上,以刀刻制成各种浮雕图案或画幅。题材受伊斯兰教影响,常以石榴、葡萄、牡丹、兰花等花草或山水画为主。后受汉族文化影响,也加进寓意福禄寿喜一类的图画。在细部装饰上,多饰以回族人喜爱的卷草、莲花、牡丹之组合,艺术处理有独到之处。今甘肃临夏文化馆、大拱北清真寺、毕家场清真寺、红园和东公馆,宁夏同心县城清真大寺等,保存有大批砖雕,堪称杰作。

猜你喜欢

  • 窝耳轧那

    见“斡儿乞纳”(2427页)。

  • 岭邦正

    1912—1977解放前四川大凉山土司。彝族。彝姓森子,名石哈,号国忠。岭镇荣次子。1926年,具文呈册嗣越嶲邛部长官司、西昌河东长官司、西昌河西土千总、呷洛暖带密土游击等职。辖境及于西昌、昭觉、冕宁

  • 塔喇沁

    见“塔兰奇”(2157页)。

  • 赛特里伯克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译色依得里尔伯克、色依德尔伯克。维吾尔语。职司巡察街道园林、果木等事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六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制度”(1091页)。

  • 司弓

    官名。清代内务府武备院下管辖弓匠之官。初称弓匠固山达,后改称弓匠协领,※包衣七品官。乾隆二十四年(1759),改称司弓。四十四年(1779)定:正职3人,各给六品顶戴,食七品双俸;委署司弓3人,各给七

  • 雅鲁

    见“稚鲁”(2368页)。

  • 应道

    唐代南诏国第七世王寻阁劝年号(809)。仅1年。

  • 酥油

    藏语称“玛儿”,为藏、蒙等族人民用牛羊乳制成的食品。流行于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及云南等藏区。一般用土制方法:即将奶汁稍加温,倒入大木桶(藏语称“雪登”)内,用一装有园盘的木棒上下提拉数百次,使油水分

  • 东汉时鄯善王。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与莎车王贤遣使向汉贡献,西域复通。二十一年(公元45年)与车师前王等共18国俱遣子入侍,献珍宝,请汉复置都护,以阻遏莎车之侵扰。未获允,侍子被遣还,乃致书

  • 卡些

    拉祜语音译,“卡”为“村寨”,“些”有“为公社作主”之意。旧时云南拉祜族地区的村寨头人。每个村寨皆有,原由群众选举产生,条件是热心为群众办事,为人公道,能说会道。负责管理寨中公共事务,下设“卡列”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