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犹太人
古代移居中国犹太人的总称。元代汉籍称“术忽”或“主鹘”。阿拉伯语“犹太人”音译。因宗教、习俗与回回人相近,入寺时须用蓝布缠头,清代史籍又称之为“蓝帽回回”。从19世纪在开封发现的犹太碑文推测,其徙居中国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始于汉代,与当时的丝绸贸易有关。也有人认为始于后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从移居开封犹太人判断,约公元前即已离开本土,后进入中国,故其众不知“犹太人”名称,而自称“一赐乐业”(“以色列”之音译),信仰“一赐乐业”教,以《摩西五经》为圣书,只遵奉《旧约》首5卷的《道经》、或《正经》。平时也行沐浴斋戒,每天早、午、晚三次。礼拜时面向西方圣地,脱鞋,戴蓝帽,妇女不戴头巾,由“掌教”会诵《五经》。礼拜寺内设有祖堂,祭祀亚当、挪亚、亚伯拉罕、摩西等人;还设有皇帝“万岁牌”。每七日于安息日(星期六)行斋戒,停止一切活动。尊崇孔子,每年春、秋二季至孔庙祭祀。伦理思想与儒教大都相近。清代以前,南京、北京、杭州、扬州、宁夏、苏州、泉州等地,都有其分布,但数量估计不多。人口最集中的主要是开封,初有73姓(一说70姓),500余户,约2500人。至清代,人数锐减至1000人左右,后因寺毁丧失宗教信仰,有的同化于回族,有的同化于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