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罗喇嘛
元末明初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名僧。又名三剌喇嘛、海喇嘛。全称海喇嘛桑杰扎西,清代文献译作“桑儿加查实”。藏族。西藏山南卓垅地区人。早年离家至青海湖海心山长期修行,遂有“海喇嘛”之称。后率族迁居碾伯南川。明初,以书招罕都诸部归明,因功封西宁僧纲司都纲。精通佛典,曾在官隆洞修行。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今乐都县碾伯镇之南山建寺,称乐都持金刚寺,简称乐都寺,藏文作“卓藏寺”或“玛藏寺”。次年,明太祖赐名“瞿昙寺”。
元末明初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名僧。又名三剌喇嘛、海喇嘛。全称海喇嘛桑杰扎西,清代文献译作“桑儿加查实”。藏族。西藏山南卓垅地区人。早年离家至青海湖海心山长期修行,遂有“海喇嘛”之称。后率族迁居碾伯南川。明初,以书招罕都诸部归明,因功封西宁僧纲司都纲。精通佛典,曾在官隆洞修行。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今乐都县碾伯镇之南山建寺,称乐都持金刚寺,简称乐都寺,藏文作“卓藏寺”或“玛藏寺”。次年,明太祖赐名“瞿昙寺”。
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濬年号。452—454年,凡3年。
?—1898清朝将领。字汉文。满洲正白旗人。吴扎拉氏。初于吉林驻防,后调守扬州,参与镇压太平军、捻军,授协领。后随军往灵州招抚马化龙,因功晋副都统,寻为护宁夏将军,以治理有策,争战尤勇,先后复陇西之西
佤语音译。旧时云南西盟佤族中心区对山腰以下耕地的一种称谓。这里气候温暖,庄稼生长一般优于山腰以上的耕地,且离村寨较近,有利于田间管理。到解放前夕这部分土地大多已为各个个体家庭所分割,不仅可以继承,而且
召庙名。位于阿拉善旗乌图巴格驻牧地。又称北大寺。与延福寺、广宗寺2大寺齐名,建筑规模宏伟,由济穆特活佛住持。有大喇嘛、二喇嘛、三喇嘛各1员,分管庙务、财政和经典。格思贵(僧官) 1人,管全寺喇嘛。盛时
地名。元明时期傣族麓川(治今云南瑞丽县)思氏地方政权的政治中心。《百夷传》:思氏“所居麓川之地曰者阑,犹中国称京师也”。今云南德宏端丽江南岸缅甸属境有一小村名者阑,其邻近有一市镇名南坎,傣族人民多谓此
见“仁裕”(315页)。
13世纪初,桑贾尔领导的反布尔罕王朝的起义。1206年布哈拉城居民因不满※布尔罕王朝的残酷统治,在手工业者桑贾尔领导下起义,将统治者萨德尔逐出城外,没收封建宗教贵族和世俗贵族的财产,布尔罕王朝向※西辽
唐代南诏地方行政区划名。为“十睑”之一。近人研究认为应作“太和睑”,因治所在太和城(今大理旧县城南十五里太和村),系南诏首府,王直接统辖,设官治理。参见“十睑”(8页)。
明代蒙古仅次于大汗的职位。亦译作吉囊、吉能等。副王、副汗之意。史界一般认为出自汉语“亲王”,此外也有认为出自汉语“郡王”、“政王”、“晋王”、“君王”等。《蒙古源流》称:“上天有日月二物,下土有大汗、
西夏官署名。掌国家及宫廷首饰制造和作坊管理等事务。夏仁宗时期已有设置。仁宗天盛时期(1149—1169)制订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列入国家机构等级的第五品。属末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