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七和卓之乱

七和卓之乱

清代道光年间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反清叛乱。七和卓即:卡塔条勒(原名迈买的明)、倭里罕和卓、克希克汗条勒(一译克齐克汗条勒)、塔瓦克尔条勒、萨比尔汗条勒、阿克恰干条勒和伊萨罕条勒。卡塔条勒是张格尔兄玉素普之子,倭里罕和卓是张格尔弟巴布顶子。自道光十年(1830)玉素普和卓叛乱失败后,以卡塔条勒为首的和卓后裔一直匿居浩罕,未敢轻举妄动。道光二十年(1840)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国力进一步衰弱,卡塔条勒等便乘机暗中密谋,准备再次叛乱。二十七年(1847)七月,七和卓纠集骑兵1000余人,进犯图舒克塔什和乌帕拉特卡伦。一路烧杀抢掠,胁迫维吾尔族人民参与叛乱,并以骑兵3—4000人,步兵2—3000人先攻喀什噶尔(今喀什),占据“回城”。继复分兵围攻汉城,又派人进犯英吉沙尔、叶尔羌(今莎车)和巴楚等地,气焰嚣张。清朝政府为避免张格尔叛乱重演,于当年九月命陕甘总督布彦泰为定西将军,统兵驻肃州;令奕山为叶尔羌参赞大臣自伊犁起兵前往救援。清军在英吉沙尔与叛军展开激烈战斗。叛军虽先后筑炮台13座,挖据地道4处,城仍岿然不动。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清廷令台勇统率的甘、凉、肃官兵全数出关,为奕山后备;命伊犁、乌鲁木齐、喀喇沙尔应征官兵绕出敌后,截其归路。十月一日,奕山领兵进至科科热瓦特,与叛军发生鏖战,予叛军以重创,毙伤敌军1000余人,缴获枪炮、驼马、器械无数。叛军一蹶不振,英吉沙尔围解。奕山等乘胜进军喀什噶尔。卡塔条勒率残众逃遁。至苏非库尔干,浩罕汗派人解除其武装,卡塔条勒被拘禁,叛乱彻底破产。

猜你喜欢

  • 努努

    部分瑶族自称。他称“背陇瑶”。分布于广西凌云、巴马、田林、凤山、东兰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 正隆

    金海陵王完颜亮年号。1156—1161年,凡6年。

  • 伯克年班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伯克定期进京朝觐制度。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六品以上各城伯克分3班轮年入觐。八月中旬出发,十二月抵京。每班约40人为限。二十八年(1763),以入觐人数过多,定分4班轮年入觐,停

  • 也希丹毕嘉索

    即“罗藏丹森讲索”(1424页)。

  • 皮逻阁

    698—748唐代南诏第四世王。又作魁乐觉、蒙归义。乌蛮,姓蒙氏。※盛逻皮之子。开元十六年(728),父卒,继王位。初仅为蒙舍诏(南诏)一诏之主,后赂通剑南节度使王昱,获唐支持,于开元十八至二十五年(

  • 杨承庆

    渤海王国官员。文王大钦茂时官辅国(大)将军、行木底州刺史、兼兵署少正、辅国公。唐乾元元年(日天平宝字二年,758),为聘日使,与副使杨泰师率23人,随日来使同往答聘并吊日皇丧。九月抵日越前国登陆,十二

  • 析支羌

    古族名。羌人的一支。春秋前已分布于今青海东部积石山至贵德、河曲一带,又称河曲羌。其居地古称赐支,故汉代又称赐支羌。因古代汉文史籍中常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泛称戎羌,故亦称析支戎。汉以后不见记载。

  • 耶律秃花

    金末投蒙将领。名又记作秃怀、兔花。契丹族。为太师※耶律阿海弟。世居恒州(今内蒙古正蓝旗)。早年兄仕金时,曾随兄出使克烈部王罕所,见金衰蒙盛,遂与铁木真结纳,弃金投蒙,被留为质,直宿卫。南宋嘉泰三年(1

  • 允禧

    ?—1758清朝宗室。满族,爱新觉罗氏。圣祖※玄烨第二十一子。号紫琼道人。雍正八年(1730),封贝子,晋贝勒。十三年(1735),高宗即位,晋慎郡王。卒,谥靖。其诗清秀,尤工画,著有《花间堂载笔》、

  • 各和

    云南元阳哈尼族间一种互称。参见“哈尼族”(16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