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丁巴

丁巴

普米语音译,又称“韩规”。普米族对巫师的一种称谓。主要替群众驱鬼治病,主持送葬,婴儿起名,青少年举行成年礼等仪式。举行仪式时,用栗树根削成不同形状的女鬼,埋于地下,然后诵经文,由助手击鼓,吹螺号,丁巴随即手舞铁刀,双目紧闭,口念咒语,伴着鼓点起舞。舞毕,挖出木制女鬼,弃之野外,以示鬼被逐走。一般只由族中某些姓氏担任,实行父子相传。有自己固定信徒,即每个家庭属一个丁巴。如该丁巴失去群众的信任,可投向另一丁巴。主持宗教活动后,可获得奉献的礼品。信徒在春节时要向其拜年送礼。

猜你喜欢

  • 旺都特那木济勒

    ?—1898清代蒙古王公。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人,乌梁海氏。成吉思汗功臣者勒篾(济拉玛)后裔。色伯克多尔济子。同治七年(1868)袭郡王位,娶清皇族礼亲王之妹为福晋。任御前行走,在京值班,与清朝王

  • 奕蠡王

    匈奴官名。见“谷蠡王”(1100页)。

  • 泰定帝

    见“也孙铁木儿”(143页)。

  • 吴亚终

    ?—1868清咸丰、同治间壮族起义领袖。又称吴亚忠、吴阿忠。广西新宁州(治今广西扶绥县)渠卢村人。壮族。咸丰年间(1851—1861),随父※吴凌云于广西左、右江一带抗击清军。咸丰十年(1860)八月

  • 提炉

    帝王仪仗之一。通常为12对,于帝王出行时,分左右列于仪仗队中,引导前行。清朝为笼络蒙藏高僧,如达赖、班禅、呼图克图等,迎送之时,例由雍和宫喇嘛备办绣龙黄盖、黄轿及黄龙坐褥供其乘坐,并用提炉为仪仗,作先

  • 罗不

    即“罗卜”(1414页)。

  • 荡姐羌

    西羌的一支。见“当煎羌” (763页)。

  • 粟族

    见“里泼”(1081页)。

  • 降白德勒

    见“阿旺降白选热嘉措”(1251页)。

  • 戛播

    见“牯脏头”(16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