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
西汉元狩三年(前120)为解决长安城水源不足的困难和准备与昆明族作战训练水军而开凿,引交水为源,周四十里。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东南一片洼地。池成后引水东出,为昆明渠以利漕运;一水北出为昆明池水,以为长安城给水。十六国姚秦时池水枯竭,北魏太武帝和唐德宗时都曾修浚,引丰、交诸水合流注池。自唐太和时上源引水石堰废坏,池遂干涸。宋以后湮为田地。
西汉元狩三年(前120)为解决长安城水源不足的困难和准备与昆明族作战训练水军而开凿,引交水为源,周四十里。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东南一片洼地。池成后引水东出,为昆明渠以利漕运;一水北出为昆明池水,以为长安城给水。十六国姚秦时池水枯竭,北魏太武帝和唐德宗时都曾修浚,引丰、交诸水合流注池。自唐太和时上源引水石堰废坏,池遂干涸。宋以后湮为田地。
官名。王国属官。晋代平原、汝南、琅邪、扶风等大国各置一员,位舍人下;其后演为典府丞。南朝梁、陈及北齐因之。隋代又有典府长、丞,掌府内杂事。
源出今山东济南市西南趵突泉,北流至泺口入古济水(此段古济水即今黄河)。《春秋》桓公十八年(前694):“公会齐侯于泺”,即此。南宋初伪齐刘豫堰之东流为小清河源。后因通称小清河为泺水。明永乐以后,自堰以
见“榷盐”。
书名。唐王焘撰。四十卷。成书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至二十卷为内科病;二十一至二十二卷为五官病;二十三至二十四卷为瘿瘤、痈疽病;二十五至二十七卷为二阴病;二十八至三十卷为中恶、金疮、大风;三十一至三
1444—1501明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字舜咨,号青溪。天顺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弘治十三年(1500)官至吏部尚书,严绝请托,铨政称平。力主守河套。又前后陈清百余事,于弊政剔抉无遗。卒于任。著有
950—1013北宋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本名承珪,真宗命改今名,字大方。宦官。太祖时,补高班。太宗即位,为北作坊副使。真宗时,历北作坊使兼勾当群牧司,景德二年(1005),领提举京师诸司库务。改
?—653真一作贞。唐睦州(治今浙江建德东北)人。自言成仙,曾被捕获释。永徽四年(653)十月,与妹夫章叔胤于睦州组织农民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民间传其有神灵,犯其兵者必灭族,唐军恐惧。后
书名。明刘基撰。十二卷。成书于明初。一说系后人伪托,编写年代应为明中期。全书分饮食、日用、百药、服饰、牧养等十类。现存嘉靖、万历年间刻本,1917年上海荣华书局出版石印本。
后(後)书名。唐卢彦卿撰。三十三卷。已佚。
唐以后历代政府对茶所征之税。宋以后亦称茶课。始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旋停。贞元九年(793),命于产茶州县之山场及商运要路,分茶叶为三等,估价收税,每十税一。穆宗时,帑藏空虚,盐铁使王播乃增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