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书
书名。三国吴韦曜撰。五十五卷。记三国时吴国历史。纪传体。吴大帝(孙权)末年,始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撰《吴书》;少帝(孙亮)时,更命韦曜、华覈、薛莹、周昭、梁广等共同访求往事,撰述国史。景帝(孙休)时,昭、广已去世,曜、莹又徙黜,史著中辍。其后曜独撰《吴书》,但因下狱被杀,未能最后完成。已佚。今有清王仁俊辑《吴书钞》,见《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
书名。三国吴韦曜撰。五十五卷。记三国时吴国历史。纪传体。吴大帝(孙权)末年,始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撰《吴书》;少帝(孙亮)时,更命韦曜、华覈、薛莹、周昭、梁广等共同访求往事,撰述国史。景帝(孙休)时,昭、广已去世,曜、莹又徙黜,史著中辍。其后曜独撰《吴书》,但因下狱被杀,未能最后完成。已佚。今有清王仁俊辑《吴书钞》,见《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
书名。清张瑞墀撰。一卷。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建都南京,皖北农民纷起响应。张氏以其耳闻目见,并稽之案牍,于同治十年(1871)撰为是书。由于是当地人记当时事,于张乐行领导的捻军、苗沛霖的团练和张
官名。清末理藩部副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左、右各一人,正二品,以满人充,简任。佐尚书管理部务。宣统三年(1911),左侍郎改为副大臣,右侍郎省。
书名。(1)清丁国钧撰,其子丁辰注。四卷,附录一卷。所收限于晋人所著书,其身入宋、魏,而成书在晋者酌录。凡所列书目均注明出处,书名和卷数有疑误者,皆予考定,撰者姓名缺失或时代不详者,也予以考实。体例依
947—984宋太祖、太宗之异母弟。字文化,本名光美。建隆元年(960),授嘉州防御使。二年,迁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开宝六年(973),改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太宗即位,为开封尹,封齐王。太平兴国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乐师置,北周沿置。初为春官府大司乐中大夫属官,北周保定四年(564),改大司乐为乐部,遂为乐部中大夫属官。员一人,掌乐官政令,听其治讼,并主持乐官的演奏。正三命。
书名。元脱脱等撰。四百九十六卷。记载自建隆元年(960)至祥兴二年(1279)三百二十年的历史。计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元世祖忽必烈曾诏修辽、金、宋三史,因对体例
书名。明王洙撰。一百卷。依《宋史》重修,自以臆见,别创义例,大旨欲以明继宋,不但辽金两朝皆列于外国,元代年号亦尽删削。
战国时称带领军队的长官。《墨子·号令》:“诸吏卒民,有谋杀伤其将长者。”《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支(肢)或未断,及将长令二人扶出之,为大痍。”
即今山东东阿县东北杨柳。唐、五代时,有城临河津,为黄河下游重镇。今城已堙废不可考。《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三年(818),淄青李师道拒命,诏魏博田弘正与宣武等五节度兵进讨。弘正“将全师自杨刘渡河,距郓州
即“榆林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