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省

都省

官署名。即尚书都省。魏晋南北朝尚书省长官办公场所,亦称“尚书上省”、“尚书都坐”。以录尚书事、尚书令、仆射为长官,属官有左、右丞,都令史,下统六部。隋唐五代及北宋前期为尚书省总官署。唐制,下设左司辖吏、户、礼三部,右司辖兵、刑、工三部,分由尚书左、右丞统之,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副之。掌纠举省内六部诸司及百僚之程式。《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凡“诸司文案,准式并合都省发付;诸司判讫,都省勾检稽失。”中唐以后,常以宰相判六部事,都省诸司几成闲曹。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前,以诸同三品以上官或翰林学士一员权判尚书都省,总领省事及集议、定谥、词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宫封赠、注甲、发付选人及出雪投状等事。


都省,在东汉指尚书仆射,在唐朝指尚书省,在宋朝指宰相。在东汉时,尚书仆射总理六尚书事,称为都省,见《汉书·百官三·尚书仆射》。唐武则天垂拱年间改尚书省为都省,见《旧唐书·职官二·尚书都省》。宋朝尚书左右仆射,掌佐天子议大政,为宰相之任,政和年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故称宰相为都省。《与执政劄子》:“不得不早为计,谨已具申都省。”见宋朱熹《朱文公集》。

猜你喜欢

  • 左右通政

    官名。明代设置,为通政使的副职,清代改为通政使司副使。参见“通政使司”。

  • 典属司员外郎

    官名。即“典属清吏司员外郎”。

  • 帐下吏

    官名。三国魏置,军中官佐。《三国志·乐进传》:“以胆烈从太祖,为帐下吏。”官名,东汉末年曹操置,为军中佐官。《三国志·魏书·乐进传》:“(乐进)容貌短小,以胆烈从太祖,为帐下吏。”

  • 大抚军院知院

    官名。元末大抚军院长官,从一品,置四员,助皇太子掌全国军务。下设同知二员,副使、同佥各一员。

  • 款塞将军

    官名。 将军名号。 南朝梁置。 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四班,拟伏波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 定制后,班阶略提高,改拟光烈将军等号。

  • 安夷护军

    官名。三国魏置,治美阳(今陕西扶风以东),主降氐事务。西晋改镇安定。皆五品,与郡太守同。官名,三国魏置,驻美阳,掌归顺的氐族事务。西晋沿置,改驻安定。

  • 平越将军

    官名。北齐置,为褒赏军功勋臣的闲职,八品。武官名。北齐设置,用以褒赏勋庸,秩正八品下。

  • 台垒科

    官署名。清末陆军部军制司所属七科之一。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设。掌要塞砲兵、工兵军士以下之补充,要塞砲兵、工兵之常备、续备、后备官兵之册籍,并勘查建筑台垒,划分台垒区域。置科长、科员、录事。

  • 行在

    天子外出巡幸居止之处。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起,成祖长期离京师(今南京)赴北京经营迁都及北征诸事项,于北京分置诸司衙门,均加“行在”二字,称行在某部、行在都察院、行在五军都督府等。详见诸条。行在,

  • 官署名。春秋战国置。掌兵械修造、收藏。参见“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