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赞礼郎

赞礼郎

官名。明清太常寺属官。掌祭祀、典礼时赞导事务。朱元璋吴元年(1367)设,隶太常司。洪武三十年(1397),始隶太常寺。秩正九品。常设九人,嘉靖(1522—1566)中增至三十三人。后革二人。又南京太常寺亦设七人,嘉靖中革一人。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满洲十六人,汉员十六人,其后省设不一。乾隆(1736—1795)时定汉员十四人,满洲二十二人。定为用六品冠带,食七品俸。又有学习赞礼郎,满洲八人,宗室六人。正九品。又,盛京礼部亦置,十六人,均满员,掌祭祀之仪。


官名。明、清皆置,掌祭祀时指导皇帝行礼。《明史·职官三·太常寺》:“赞礼郎九人,正九品。”《清史稿·职官二·太常寺》:“赞礼郎,宗室二人,满、汉二十有八人……赞礼郎、读祝官,分掌相仪序事,备物洁器,并习趋跄读祝,祭祀各充执事。”

猜你喜欢

  • 呈文

    文书名。上行文。始于宋,时称“呈状”,以后历代均有。清朝沿用,改称呈文。凡织造、关监督行文户部,提督、总兵行文兵部,道府以下直接行文六部,布政使、按察使行文军机处,六科行文都察院,六部各司对堂官均用之

  • 主爵郎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主爵侍郎置,主爵司长官。唐初沿置,高祖武德三年(620)加中字为主爵郎中。官名。隋初吏部主爵司的主官为主爵侍郎,炀帝改诸司侍郎为郎,称主爵郎。唐武德初沿置,三年(公元6

  • 公府

    三公之府。《汉书·丙吉传》: “吉曰: ‘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两晋南北朝三师、二大与三公并号八公,其府皆称公府。古代诸侯国国君之府称公府。《左传·昭公四年》:

  • 大人

    ①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汉魏南北朝时的匈奴、乌丸、鲜卑及稍后的契丹等少数民族首领皆有此称。多由推举产生,任期有一定限制。《魏书》:“(乌丸)常推募勇健能理决斗讼相侵犯者为大人,邑落各有小帅,不世继也。”

  • 中央农业试验所

    实业部直属机构。国民党政府设置,依照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十月三十一日公布的《中央农业实验所章程》规定,研究及改进发展中国森林蚕丝渔牧农艺及其他农业技术及方法,就中外已知之良法加以研究及试验并推

  • 左骁卫大将军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改左备身府为左骁卫,置为十二卫大将军之一,正三品,总府事,并统诸鹰扬府。唐朝沿置,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改左武威大将军,中宗神龙元年(705) 复名左骁卫大将军。德

  • 承议郎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置,员三十人,正六品,据事大小出使。唐朝沿置,为正六品下文散官,郡公出身者由此叙阶。宋初为正六品下文散官。太宗太平兴国元年 (976),以避讳改承直郎。神宗元丰三年 (

  • 东宫门下通事守舍人

    官名。南朝齐东宫属官,属中庶子,掌宣传皇太子令旨、东宫内外启奏,员四人。梁沿置,流外三品勋位。北齐属门下坊,员四人。

  • 常侍尚书

    官名,汉置,掌丞相御史事。常侍尚书,即常侍曹尚书。《汉书·成帝纪》:“四年春,罢中书宦官,初置尚书员五人。”注:“师古曰:《汉旧仪》云尚书四人为四曹:常侍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

  • 司谒中士、下士

    官名。战国时有谒者,秦汉以后沿置,掌傧赞。北周于春官府礼部下大夫之下置司谒中士,正二命;司谒下士,正一命。所掌与前代的“谒者”同,参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