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清官

清官

官职制度。魏晋南北朝指适于士族高门担任的官职。除尚书、中书等地位显要的官职外,一些品阶较高,政事不繁,不一定有实权的官职,如秘书省属官、东宫官属等,亦为清官。在清官中仍有程度的不同,如“侍中”较“散骑常侍”清要,一般文职较武职为清。而且清的程度与官品之间无直接联系。如“步兵校尉”品在“散骑侍郎”之上,而不及侍郎清显。北魏时有“第一清”、“第二清”、“第三清”之分。唐朝规定,内外三品以上官及三省六部、太常寺、秘书省、国子监、詹事府的次官、太子左右庶子、左右率(皆为四品)等,称“清望官”,上述官署及左右卫、左右千牛卫的其它四品至八品官皆为清官。如尚书省诸司郎中、员外郎,秘书省的秘书丞、著作郎、秘书郎、著作佐郎等。此类官多由文人充任,伎术官及流外入流者一般不得与选。

猜你喜欢

  • 都水令史

    官名。晋代都水参军的属官有都水令史,其地位在都水谒者之下。

  • 左右前后中校丞

    官名合称,西汉置,各掌佐令帅所属工徒修建宗庙、宫室、陵园等土木工程。详“左右前后中校令”条。

  • 迁官

    官制用语。或仅称“迁”。指官员调动。《商君书·农战》: “常官治则迁官。”详见“迁”

  • 部院

    清朝巡抚之别称。巡抚的别称。清朝各省巡抚多带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副都御史衔,故称巡抚为“部院”。

  • 绥民校尉

    官名,东汉末年刘表置,掌领兵征伐或驻守。见《隶释·熊某本碑》。官名。东汉末刘表为荆州牧时置,以熊某任之,见《隶释》一一《绥民校尉熊君碑》。

  • 教坊

    见“教坊司”。官署名。掌教习音乐,俳优杂技。《新唐书·百官三·太乐署》:“武德(高祖李渊的年号)后,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为。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有音声博士、第一

  • 铁路总监督

    官名。清末京汉铁路长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置。一人,品秩无定制。隶邮传部。掌监督该路总管理处事务、养路、厂务诸事宜。三十四年改为总办。

  • 居士

    宋朝士名。徽宗政和八年 (1118) 置,以赐在学选人,正八品。

  • 殿中员外将军

    官名。十六国后赵置,南北朝沿置。即正员之外添授的殿中将军,职掌与殿中将军同。后赵末石闵辅政,为树恩惠,奏请殿中将士万余人皆授此职。南朝隶左、右卫。梁定为流外七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五

  • 建忠将军

    官名。东汉末置,十六国后秦、后凉、西秦、北凉及北魏置。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未载,二十三年复次职令,定为四品。杂号将军名,东汉末置,献帝建安四年鲜于辅曾任此将军,掌征伐或驻守。其后,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