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拔贡

拔贡

选举名目。明朝泛指增拔贡生之制。清初定为五贡之一,每六年一次,乾隆七年(1742)改十二年一举。每次选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人,由各学政经考选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者,分别派充京官、知县或教职。


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沿明选贡之制,令学臣补足廪生以选拔其优秀者。顺天府特贡六人,外省每府学贡二人,每县学各贡一人。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定六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改为十二年一次,於酉年举行,遂为定制。选拔之意,在送京廷试,入监肄业,雍正以前都是如此。乾隆初定拔贡朝考之制,列一、二等者特选引见录用,三等者札监肄业。二年(公元1737年)停拣选之例,廷试后一律送监,俟三年肄业期满,祭酒等核实,将优越者以知县、教职用,其余以教职轮班序选。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令各省拔贡俱限于五月内到京,六月初旬朝考,考试在北闱试场进行。以御史监试,复试在保和殿进行,再派大臣阅卷,入一、二等者,礼部按省开单引见,或以七品小京官分部学习,或以知县分发试用,或以教职用(不愿就教职者,可作佐贰官用)。其余准贡不授官。

猜你喜欢

  • 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

    北洋政府时期国务院内部的临时机构。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八月十四日,北洋政府公布对德、奥宣战,原设于国务院的临时国际政务评议会,已先期于八月六日改设为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其任务是研究宣战后应办事宜

  • 广西海北道肃政廉访使

    官名。元朝广西海北道肃政廉访司长官,员二人,正三品。

  • 都维那

    ① 官名。北魏置,佐沙门统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北齐昭玄寺设三人,佐大统、统管理全国佛教事务。位在各寺寺主之上。北魏时僧令即自嵩高闲居寺主迁都维那,再迁沙门大统。见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二八八《

  • 兵站局局长

    官名。南京临时政府设置,见“兵站总监”。

  • 纪录

    清朝吏部奖叙制度。凡官员考核成绩优良,或有功绩者,得以纪录。分为三等,分别为纪录一次、二次、三次。与加级合计则共分十二等。可抵销降罚,纪录四次抵降一级,记录一次抵罚俸六个月。官升则准随带,有级则改为纪

  • 钤记

    清朝印信之一种。凡文职佐杂官以及不兼管兵马钱粮的武职官员用之。木质。由布政司发官匠刻给。较低级的官吏所用的印。《清会典·铸印局》:“文职佐杂,及无兼官兵马钱粮之武职官,所用木钤记,均由布政司发官匠刻给

  • 四夷国王

    指边境上少数民族小国的国王。《后汉书·百官志》:“四夷国王,率众王,归义侯,邑君,邑长,皆有丞,比郡、县。”

  • 赞军校尉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孙权置。以鲁肃为之,参赞军谋,助画方略。见《三国志·鲁肃传》。官名,东汉末年孙权置,掌参赞军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

  • 水部司

    参见“水部”。官署名。隋始置,为工部所属四司之一。司的长官,隋初称为侍郎,以员外郎为佐官。炀帝时改为郎与承务郎各一人。唐制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主官。水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掌渡口

  • 普通司郎中

    官名。清末学部普通司长官。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设,二人,正五品。掌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