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使
使职名。朝廷临时委派巡视地方之使臣。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遣十七道巡察;二十年遣孙伏伽等二十二人以六条巡察天下,黜陟官吏; 武则天时(684—704)或以左、右御史台官充任; 中宗神龙二年(706)诏以左、右台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八人分为十道巡察,二年一替; 玄宗开元三年(715)敕巡察使察官人善恶闻奏,二十二年以后遂为采访处置使取代。
官名。唐代前朝,在水旱灾害等灾后,派五品以上的大官巡视地方,考察官吏,称巡察使,有时也称宣抚使或存抚使。
使职名。朝廷临时委派巡视地方之使臣。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遣十七道巡察;二十年遣孙伏伽等二十二人以六条巡察天下,黜陟官吏; 武则天时(684—704)或以左、右御史台官充任; 中宗神龙二年(706)诏以左、右台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八人分为十道巡察,二年一替; 玄宗开元三年(715)敕巡察使察官人善恶闻奏,二十二年以后遂为采访处置使取代。
官名。唐代前朝,在水旱灾害等灾后,派五品以上的大官巡视地方,考察官吏,称巡察使,有时也称宣抚使或存抚使。
官署名。东晋末刘裕丞相府分贼曹而置,后成为公府、将军府属曹,长官为参军。南朝宋小府不置。南齐、梁、陈沿之。北魏诸州府,北齐三师、二大、三公府,护军府,诸州府,诸镇均置,长官为参军事。掌盗贼徒流事。
官名。① 统兵武官。战国赵、魏、秦等国已置,地位略低于将军。《战国策·赵策三》:“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秦、两汉亦为高级
官署名。金朝置。属吏部。掌颁行官员的封授命令。设提举二员领院事,以吏部郎中、翰林修撰各一人充任。
官署名。南京临时政府置钱法司,北洋政府改为泉币司,属财政部。按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北洋政府规定,其职掌为:一、整理币制;二、调查货币;三、货币计算;四、金属货币和生金银的输出、输入;五、监督造币
官名。辽朝置为北面官,侍卫司官员,在侍卫太保下。武官名。辽置,见“侍卫司(2)”。
官名。北魏置,为后宫女职,一作春衣。孝文帝改定内官时,与女酒、女食等视五品。见《北史·后妃传上》。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教圉人养马。每一圉师掌养马四匹。《周礼·夏官》:“圉师,乘一人,徒二人”,“掌教圉人养马”。官名。周设此官,掌教圉人养马。《周礼·夏官·圉师》:“圉师掌教圉人养
①官名。清朝八旗组织中层编制单位甲喇副长官。即参领之副贰。雍正元年(1723),改委署参领设。员额、职掌均同参领,正四品。此外,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等皆置,详“副护军参领”等。②军阶名。清末新陆军中
官制用语,即量才授官。宋朝分选人注拟差遣窠阙为十等,每等为一选。第一选为两府司录,次赤令、留守、两府、节度、观察判官、少尹,顺次至第十选,为中下县、下县簿尉。
即“陵江将军”之异称。武官名。即“凌江将军”,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