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宣徽使

宣徽使

官名。唐宪宗元和(806—820)中置,以宦官充任,渐为宣徽院长官,总领内诸司使及三班内侍名籍,掌其迁补、郊祀、朝会、宴享供帐,检视内外进奉名物。五代迄宋,因事简官尊,常以枢密院官兼。宣徽院分南、北院,使亦分南、北院使,宋朝以南院使资望优于北院使,二使共院而各设厅事,通掌院事。神宗熙宁四年(1071)著令,其位参政、枢副、同知下,元丰(1078—1085)改制罢院而存使号,哲宗元祐三年(1088)复置院,绍圣三年(1096)罢院,南宋不复置。辽朝北面官分置南、北使,南面宣徽院不分南、北,置于太宗会同元年(938);南京宣徽院亦置,不分南、北。金朝宣徽院置,分左、右,俱正三品,为长官,掌朝会、宴享、殿庭礼仪及监知御膳。西夏亦分南、北。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置一员,二十年升从二品,增一员;二十三年升正二品,三十一年置四员,成宗大德三年(1299)升从一品,仁宗皇庆元年(1312)增三员;后定置六员,从一品,掌供御食。朱元璋吴元年(1367)宣徽院亦置,正三品,明洪武元年(1368)改置光禄寺卿。


官名。唐代南北宣徽院各置使一人,由宦官担任,总领宫内诸司、三班内侍名籍、郊祭、朝会、宴享、供帐等事。五代和宋朝的宣徽使,皆由大臣担任,职掌与唐同。辽、金、元宣徽院不分南北,皆置使。金代宣徽使分左右,均正三品,掌朝会、燕享、殿廷礼仪,并兼知御膳。元代宣徽使掌玉食等。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二》、《续文献通考·职官六》、《宋史·职官二》、《辽史·百官志三》、《金史·百官二》、《元史·百官三》。

猜你喜欢

  • 储才馆

    官署名。清末外务部直辖机构。光绪二十二年(1906)设。掌训练、储备、调配外交人员。辖办事厅、调查翻译处、评议撰拟处、编辑处、讲堂、图书室、阅报室等。置提调、帮提调、文案、支应、庶务、讲员各一员,书记

  • 藩王

    爵位名。南朝梁始置,与嗣王、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同为二品。陈制同梁。

  • 箬库丞

    官名。南朝梁置,掌管贮存箬竹及其制品的仓库,属司农卿。官名。南朝梁太仓所属有箬库丞,掌管箬库事务。箬,竹名,茎中空,细长有节,叶大,可作竹篾编织物的原料。陈沿置。

  • 右职

    指郡府中的高级官吏。《汉书·循吏传·文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注:“师古曰:(右职)郡中高职也。”金代武散官之称。见“文资官”。

  • 典军中郎

    官名。三国吴置。属典军 (吴置中、左、右典军,掌禁军)。《三国志·顾雍传》: “ (丁) 谞至典军中郎。”官名,三国吴置,属典军,掌禁军。《三国志·吴书·顾邵传》:“初,钱唐丁諝出于役伍……邵皆拔而友

  • 执法官

    (1)军中佐官名。清末设于新军,掌执行军法。军一级设总执法官,镇一级设正执法官。(2)海军相当官。北洋政府设于海军总司令处,掌执行军法。

  • 随旗行走散秩官

    官名。清朝八旗都统衙门中供本旗之使令而无固定职位之官员。即闲散世职、不掌图记之佐领及改补降调等官。除挑补印房章京及随印房学习行走外,皆令随本旗衙门行走。

  • 簿曹从事

    官名。东汉司隶校尉及州部属吏。司隶校尉所属簿曹从事主财谷簿书,秩百石。刺史(州牧)所属职秩同。均由所部长官自行辟除。官名,东汉置,属司隶校尉,掌财谷簿书。见《后汉书·百官志四·司隶校尉》。

  • 户侍

    户部侍郎省称。

  • 冯相上士、中士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有冯相氏,中士二人,下士四人,掌天文星历推算之事。北周春官府太史中大夫所属有冯相上士,正三命;冯相中士,正二命。职掌与《周礼》的冯相氏同。参见“保章上士、中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