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长秋

大长秋

官名。西汉景帝中六年(前144)改将行置。或用士人,或用宦者,宣达皇后旨意,领受皇帝诏命,与詹事(中少府)、中太仆等并为皇后宫高级官员。秩二千石。有丞一员。东汉省詹事(中少府)、中太仆等官后,成为管理皇后官事务的最高官员,其职尊显,多由高级宦官迁任。属官有中宫仆、中宫谒者令、中宫尚书、中宫私府令、中宫永巷令、中宫黄门冗从仆射、中宫署令、中宫药长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沿置,领诸宦者,管理宫闱。或任士人。梁、陈领黄门、中署、奚官、暴室、华林等署。魏、晋、宋三品,梁九班,陈五品、秩二千石;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二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为从三品。北齐改名“长秋卿”。


官名。在秦朝和西汉初期,称将行,由宦者担任,掌宣中宫命。汉景帝中六年,改称大长秋,或用宦者,或用士人。成帝鸿嘉三年省詹事官,其职并归大长秋,大长秋则兼掌皇后、太子家事(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到东汉,用宦者,官俸二千石,掌宣中宫命,凡给赐宗亲及宗亲当谒见者,则传禀通报。皇后出,则跟随(见《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皇后纪》:“后遂与大长秋江京、中常侍樊丰等共谮皇太子保,废为济阴王。”其后各朝多沿置,晋、齐、梁、陈称大长秋,北魏称大长秋卿,北齐称长秋寺卿,隋炀帝改内侍省为长秋监。

猜你喜欢

  • 皮剥所

    官署名。宋太祖开宝二年(969)置,掌割剥死亡马牛驴骡等牲畜,设监官二人,以三班使臣充任。后隶于群牧司。

  • 宗公

    周朝称宗室大臣。《国语·晋语四》:“故《诗》云: ‘惠于宗公,神罔时恫。,”韦昭注: “宗公,大臣也。”

  • 和节郎

    阶官名。金、元教坊阶官。金二十五阶之最末一阶,秩从九品下。元十五阶末阶,从八品。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教坊官,自从四品起,以下分为二十五阶。从九品下,称和节郎。见《金史·百官一》,参看“教坊”条。

  • 南衙

    ①唐朝三省等中央政府机构设在皇城南,称故南衙。②辽朝南枢密院简称。指宰相官署,也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因其都在宫城之南,故称。相对而言,宦官为北司,其权渐重,与南衙对抗。故称南衙北司。

  • 川边镇守使

    官名。北洋政府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八月置川边镇抚使,以四川都督兼任,次年六月改为川边经略使,旋加兼领川边都督事;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裁川边经略使兼领都督事,改设川边镇守使,受四川都督

  • 直事郎

    官名。①西晋省直事曹长官,六品。②北魏置,职掌、隶属不详。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七品上。值班的郎官,《后汉书·朱晖传》:“后数日,诏使直事郎问晖起居,太医视病,太官赐食。”郎,侍从官的通称,

  • 泉部局丞

    官名。北齐置。参见“泉部局”。

  • 员外羽林监

    官名。即正员之外添授之羽林监,北魏置。《周书·杨敷传》:“魏建义初,袭祖(杨)钧爵临贞县伯,邑四百户。除员外羽林监。”东魏沿置。

  • 廪牺令

    官名。西汉左内史(左冯翊)属官,秩六百石,有丞、尉,掌藏谷养牲以供祭祀,后属大司农。东汉改隶河南尹。东晋初未置,后复置,南朝因之,隶太常。梁位流外三品勋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五品下,

  • 吏名,汉置,为游徼的简称,掌巡逻求盗。《史记·平准书》:“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注:“《集解》如淳曰:徼,亦卒求盗之属也。”参看“游徼”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