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行令

大行令

官名。①西汉景帝中六年(前144) 由典客改名(一说中二年已改),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又改名大鸿胪。参见“大鸿胪”。②西汉武帝太初元年由行人令改名,为大鸿胪属官,秩六百石。协助大鸿胪掌管安排诸侯王、列侯入朝之迎送接待、朝会、封授等活动,百官朝会、少数民族使节朝见之礼仪。《汉书·景帝纪》中元二年: “令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 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谥、诔、策。” 颜师古注: “故事之尊重者遣大鸿胪,而轻贱者遣大行也。”东汉因之,属官有丞一员,治礼郎四十七员。兼管诸郡国在京邸舍。三国魏改名客馆令,西晋复故,七品。百官朝会时,引领中二千石及以下官员行礼。东晋南朝有事临时设置,无事则省。


1、在西汉初称典客,掌归降的各少数民族。景帝中六年改称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改称大鸿胪,又改其属官行人为大行令。见《汉书·百官公卿表》。

2、到东汉,为大鸿胪属官,俸六百石,掌诸郎,负责斋祠傧仪赞导等事。有丞一人,员吏四十人,治礼郎四十七人。见《后汉书·百官志》。

猜你喜欢

  • 中丞

    官名。①御史中丞的简称。② 明清巡抚的别称。明朝都察院副都御史职位相当于御史中丞,明清两朝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故有此称。官名。汉代御史大夫有两丞,一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

  • 小武藏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夏官府武藏司次官,亦称武藏下大夫,员一人。佐武藏中大夫掌各种兵器、铠甲及武士所着袍袄的收藏、保管。北周武帝建德二年 (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遂成为武

  • 天侯

    爵位名。为太平天国后期设置的六爵之一,简称为侯。见“六爵”。

  • 右中允

    官名。明清詹事府所属机构右春坊之职官。与右庶子、右谕德等共掌记注、纂修之事。明洪武十五年(1382)始置。二十五年,改詹事院为詹事府,始为詹事府右春坊属官。额二人,正六品。虽沿古制为太子东宫官属,实仅

  • 榷易使

    官名。北宋初年置,属东班诸司使。真宗咸平元年(998) 定为同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正七品。通常不领本职,多用为医官迁转之阶。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医官阶官,改保安大夫。官名

  • 提点所

    宋朝主管官员带“提点” 衔的各种机构简称。为提点在京寺务所、提点中太一宫所、提点建隆观所等。

  • 诸匠营

    手工业生产机构。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后不久,即已把参加革命的手工业工人单独编为营,生产军用物资。定都天京之后,前期在天京城内废除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实行手工业国营,按手工技艺分业组成衙署,其所辖各业的规

  • 守丞

    1、官名合称,即郡守和郡丞。2、代理郡守的郡丞。即居郡丞之位,而行郡守之职。《汉书·陈胜传》:“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注:“师古曰:守,郡守也。令,县令也。守丞,谓郡丞

  • 四十一道按察分司

    官署合称。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1396)将全国按察分司分为四十一道。计有直隶(今江苏、安徽)六道,湖广(今湖南、湖北)四道,陕西五道,四川、山东、山西、江西、广东、广西各三道,浙江、北平、河南、福建各

  • 五官灵台郎

    官名。唐武则天长安二年 (702)改天文博士为灵台郎,肃宗乾元元年 (758) 加号五官灵台郎,员五人,正七品下,掌天文气象观测及教习之事,隶司天台。辽朝为司天监属官,南面官。明钦天监亦置,从七品,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