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礼五使

大礼五使

官名合称。五代、宋朝皇帝亲行祭祀、大礼时临时设置,事讫则罢。唐穆宗长庆(821—824)以后,设礼仪使,以太常卿为之,大礼使以御史中丞为之。哀宗时又设仪仗使。五代后梁以河南尹为大礼使,另置礼仪使、仪仗使、法物使。后唐始置五使,以宰相为大礼使,兵部尚书为礼仪使,御史中丞为仪仗使,兵部侍郎为卤簿使,开封尹为顿递使。后周沿置,唯以礼仪使归太常。宋初以宰相为大礼使,太常卿为礼仪使,御史中丞为仪仗使,兵部尚书为卤簿使,知开封府为桥道顿递使。其后,太常卿、御史中丞、兵部尚书或阙,则以翰林学士及其他尚书或丞、郎为之。


唐玄宗时南郊大礼时有礼仪使,五代时又有卤簿使,宋承唐五代之制,每当举行南郊等大礼时即置大礼、礼仪、卤簿、仪仗与桥道顿递五使,合称大礼五使。

猜你喜欢

  • 招抚使

    官名。唐朝置于边疆地区,掌安抚边民。北宋或置,掌招降、安抚、讨伐之事。南宋初多置,节制一路或数路兵马,招抚陷金军民。官名。南宋有此官,不常置,掌招降抚慰。见《宋史·职官七·招抚使》。辽代南面边防官中有

  • 学录

    官名。宋朝始置。仁宗时为太学职事之一,选差学生充任。神宗熙宁(1068—1077)末,改由命官充任,仍参用学生。命官正九品,掌协助学正执行学规,参预考核学生之事。元沿宋制,设于各路儒学及医学。地位低于

  • 候缺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乃任用官员之方法。官员赴吏部报到听候选用,选定后,赴各该指定处所候补,等候补授实缺。参见“候补”。

  • 果毅郎将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左右领左右府改左右备身府,各置三人,以为折冲郎将副贰,从四品。官名。隋大业中置,为折冲郎将的副职,秩从四品,员额三人,掌领骁果。

  • 典翼刑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翼王府典官之一,掌刑狱。员额二人,官阶为职同总制。

  • 管理工巡局事务大臣

    官名。为工巡总局长官,员额二人。见“工巡总局”。

  • 宣慰司道

    政区名。元代在至元之初,行省与宣慰司平行,自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平宋以后,宣慰司降级而隶于行省,成为行省与路、州之间的承转机构。其辖区以道为名,称为宣慰司道。此种宣慰司道,全国计有十一道:(1

  • 北王府

    即“北大王院”。官署名。太平天国官爵不分,前期诸王都设置一套大体相同的王府机构,以处理国家政务。北王府设官如下:六部尚书,掌理政务,北殿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一至六尚书,计三十六人。承宣

  • 玉府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 仿《周礼》玉府置,北周沿置。天官府太府中大夫属官,设玉府中士以佐其职。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罢。参见“玉府”。

  • 次傅

    少傅之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