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宗正司

大宗正司

官署名。宋仁宗景祐三年 (1036) 置,掌纠合宗室族属加以训导,接受族属词讼,纠其违失,有罪即劾奏,法例不能决者奏请裁决。总管宗室服属远近之数和赏罚规式,每年录存亡之数报宗正寺。设知大宗正事、同知大宗正事各一人,以宗室团练、观察使以上有声望者充任; 丞二人,以文臣升朝官以上充任。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或置判大宗正事、知大宗正丞各一人。下设士、户、仪、兵、刑、工六案。吏人有主押官、押司官、前行、后行、正名贴司、守阙正名贴司、私名贴司等。南宋沿置。


官署名。宋朝设大宗正司,掌管皇族宗派属籍等,以统皇族。其长官为卿和少卿。金改为“大宗正府”。参看《宋史·职官四·宗正寺》、《金史·百官一·大宗正府》。

猜你喜欢

  • 镇统

    见“统制官”。

  • 五等县

    县的等级之一。见“一等县”。

  • 杭州路金玉总管府

    即“行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

  • 尊号

    君主时代,臣下以尊崇的名号进于皇帝,或嗣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等,均谓之上尊号。

  • 中使

    皇帝宫廷中派出的使臣,多由宦官担任。《宋书·袁粲传》:“元徽元年,丁母忧。葬竟,摄令亲职,加卫将军,不受。敦逼备至,中使相望,粲终不受。”唐白居易《缭绫》:“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 廊下食使

    官名。唐置,由殿中侍御史二人充任,属御史台殿院。唐制,常朝日百官奏事完毕,陈列于朝堂的仪仗队先行撤走。撤仪仗后接着是议政,议政时唯留下宰臣和记注官,其余官员皆鱼贯而出, 在廊庑之下由光禄寺供给午餐,

  • 诸冶令

    官名。北魏置。《侯海墓志》: “(海)起家为威烈将军、诸冶令。”(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三○一之二)官名。汉代在产铁诸郡均置铁官。三国吴在江南诸郡县有铁者或置冶令或置冶丞。西晋以卫尉统管诸冶令

  • 郡五经博士

    学官名。晋置,见《晋书·石季龙载记》,掌教授五经。

  • 御细仓督

    官名。北齐、隋与唐初置,属司农寺,参见该条。

  • 军谋掾

    官名。东汉末曹操置为司空、丞相府僚属,参议军政。刘备在益州亦置。官名,东汉末年曹操、刘备皆置,掌参议军政。《三国志·魏书·牵招传》:“太祖灭谭于南皮,署招军谋掾,从讨乌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