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使

大使

官名。①代表帝王的特派使臣。《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币”。《魏书·世宗纪》正始二年六月甲子,“诏尚书李崇、太府卿于忠、散骑常侍游肇、谏议大夫邓羡,崇、忠使持节并兼侍中,羡兼黄门,俱为大使,纠断外州畿内,其守、令之徒咎失彰露者,即便施决,州镇重职,听为表闻。”②执行特殊任务的正使。《魏书·韦阆传附韦朏传》:“为荆郢和籴大使。”《北齐书·张琼传》:“天平中,高祖袭克夏州,以为慰劳大使,仍留镇之。”隋朝有安抚大使,唐朝曾置黜陟大使。宋朝有安抚大使,制置大使等,以官阶特高者充任。③唐朝节度使之一种。亲王领节度使,称节度大使,皆留京师; 由副大使知节度事,曰正节度。④ 管理具体事务之官。元朝仓库、工局及礼部所属仪凤司、教坊司、会同馆、宣政院、太禧宗禋院、两都规运提点所、御药院、窑场等均置,如仓大使、场大使、税大使等。明朝为低级官吏,宦官八局,内设诸库大使品秩较高,为正五品、正七品。清朝户部所属银库、缎匹库、颜料库员外郎之下设,三年任差,掌核文移; 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置,掌守库藏; 铸印局置,掌铸印事; 地方行政机构亦置,有仓大使、场大使、税课大使等名目,皆八品以下,乃至不入流。


官名,汉时夫余国置,掌出使,唯君命所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夫余在长城之北……国有君主,皆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近代外交官名,掌驻某国。

猜你喜欢

  • 可敦

    突厥——蒙古语,又译合屯、哈敦,汉译“皇后”、“娘子”。蒙古大汗正妻及主斡耳朵的妻子称可敦。

  • 特进

    初为对大臣的优待名义。西汉末始置,以赐列侯中有特殊地位者。东汉因之。加此者朝会时班次可进至三公下 (一说车骑将军下) ,得自辟僚局,车服吏卒等待遇仍从本官。退免大臣加此者仍得参与大政。三国两晋南北朝成

  • 点检

    官名。五代时后唐皇帝巡行或出征,置大内都点检官,后周始置殿前都点检,位在都指挥使以上。自宋太祖赵匡胤以都点检被拥立为皇帝,其后便不再授此官。参看《文献通考·枢密院·殿前司》。

  • 递送科

    清朝兵部车驾清吏司所属之办事机构。额设经承一人。

  • 车驾司

    官署名。即“车驾清吏司”。官署名。车驾司是车驾清吏司的简称,属兵部。其职权类似于唐朝和宋朝的驾部。明朝的车驾司掌管鹵簿、仪仗、禁卫、驿传、邮符等,其属官也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清朝也置车驾司。参看“

  • 副都尉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于有兵诸郡别置,正五品,为都尉副贰,领兵,与郡之行政长官不相知。京辅所置从四品。武官名。隋炀帝时置,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炀帝定郡都尉之秩为正四品,又增置副都尉,秩正五

  • 四等爵

    爵位制度。指王、公、侯、子四等,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 (404) 废伯、男而置。后复设伯、男。

  • 力田

    力田指力务农本者。汉朝多与孝悌连称孝悌力田。孝悌指孝顺父母兄弟者。始见于惠帝四年(前191)。高后元年(前187)令郡置孝悌力田一人。文帝十二年(前168) 又计户口增置员额,以为民表率。被举者得免除

  • 朝上典官

    太平天国朝上职官之统称。永安建制始设,各有专职,且分工极细。名称以职守不同各异。如负责后勤供应者,有“总圣库”,主接受各军官搜得之金银财宝,职同将军;“总圣粮”,主收发粮食,职同检点;“总油盐”主收发

  • 司铎

    ① 官署名。春秋时鲁国置。负责民众教化。《左传·哀公三年》: “夏五月辛卯,司铎火。”章炳麟《春秋左传读》:“司铎,盖官署之在宫城中者也。”② 官名。春秋鲁置。掌教化。《左传·昭公十三年》“司铎射怀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