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司农卿

司农卿

官名。两晋时为“大司农”别称。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 (508),改大司农为司农卿,职掌劝农、仓储、园苑、供应宫廷膳馐,十一班,有丞。领太仓、导官、籍田、上林令,乐游、北苑丞,左右中部三仓丞,荚库、荻库、箬库丞、湖西诸屯主等,九年又置劝农谒者。陈因之,三品、中二千石。北齐置为司农寺长官,三品。历代沿置,亦称“司农寺卿”。隋初正三品,炀帝改从三品,唐因之。唐高宗时曾随本寺改名司稼正卿,旋复旧。北宋初为三品寄禄官,表示品级俸禄,不预本寺公务,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从三品。南宋初省,高宗绍兴四年 (1134) 复置。辽朝为南面官。金宣宗兴定六年 (1222) 置为司农司次官,员三人,正四品。元世祖至元七年 (1270) 亦置,员一人,旋罢。二十年复置为司农寺次官,员二人,位次达鲁花赤,二十三年罢。元末朱元璋置为司农司长官,明洪武元年 (1368) 罢,三年复置,正三品,四年罢。参见“司农寺”、“司农司”。


官名,汉置大司农,其长官为卿,即司农卿,为汉朝九卿之一,掌钱谷金帛诸货币等事,秩中二千石;有丞,秩比千石。属官有太仓令丞,平准令丞,导官令丞。其后历代沿置;北齐改大司农为司农寺,其长官仍称卿,其后隋、唐、宋皆沿置。见《后汉书·百官三·大司农》、《隋书·百官志·上中下》、《新唐书·百官三》、《宋史·职官三》,参看“司农”、“大司农”条。

猜你喜欢

  • 大庶长

    ①官名。春秋时秦国初置,商鞅变法时为最高军事长官。②爵名。战国秦置,为二十等爵第十八级,庶长中最尊者。西汉或用之。文帝时令民入粟边万二千石者,赐爵大庶长。爵名。汉承秦制,实行二十级爵以赏功劳,其中第十

  • 太祝署令丞

    官名。北齐太常寺所属有太祝署,置令及丞,掌郊庙赞祝,祭社衣服等事。隋沿置,唐宋金诸代不置太祝署但置太祝,直隶于太常寺,唐太祝掌出纳神主,祭祀时跪读祝文,太常卿省视祭祀之牲合格,则牵以授太官。宋太祝掌祭

  • 拜他拉布勒哈番

    爵名。清初九等世爵之第七等。乾隆元年 (1736) 定汉文名为“骑都尉”。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之下四级世职的第二级。分为二等,叙正四品。参见“骑都尉”。

  • 行宫都监

    见“行宫使”。

  • 行人令丞

    官名。秦置典客属官有行人。汉初沿置典客,景帝时更名大行令,所属有行人令及丞。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行人令改称大行令,为大鸿胪的属官。其职掌与大鸿胪基本相同,只是所掌管的事有轻重之别。《汉书》颜师古注

  • 典宾

    宫中女官名。见“司宾”。

  • 虎贲将军

    将军名号。新莽置。《汉书·翟方进传》:“复拜卫尉王级为虎贲将军。”杂号将军名,西汉末年王莽置。凡将军皆掌征伐。见《汉书·王莽传》。又《汉书·翟方进传》:“复拜卫尉王级为虎贲将军。”

  • 都大提举疏濬黄河司

    官名。宋置,为转运使、转运副使的兼职,掌修河防之事。《宋史·河渠志二》载:“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始置疏濬黄河司。……将自卫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汲县)濬至海口,差范子渊都大提举,……官吏奉给视都水监

  • 左县

    南朝宋、齐时在蛮族聚居区域所置的县。因当时习称蛮族为“蛮左”,故以为称。如《宋书·州郡志二》“南豫州·晋熙郡太守”条记“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以豫部蛮民立太湖、吕亭二县,属晋熙,后省,明帝

  • 五营督

    官名。三国吴置。统五营营兵,负责侍卫皇帝。《三国志·孙和传》:“(孙)权欲废和立亮,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官名,三国时吴置,掌领五营之兵,护卫皇帝。《三国志·吴书·孙和传》:“权欲废和立亮,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