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制置使司

制置使司

官署名。唐代后期,在用兵前后为控制地方秩序,始置制置使。宋置制置使司,以制置使为主官,为一路至数路地区的统兵大员,掌经画边防军务。其性质略同于招讨使而地位稍逊。政和中,熙秦用兵,以内侍童贯为之,仍兼经略使。靖康初会合诸路兵马解太原之围,姚古、解潜相继为河东、河北制置使,均无功而罢废。南宋设置渐多,多以安抚使或安抚大使兼之,称安抚制置使或安抚制置大使,亦有以统兵官充任者。又以明州知州兼沿海制置使,掌肃清海道,节制水军;建康知府兼沿江制置使,鄂州知州先后兼沿江制置副使,各掌江防与水军事务。另外,各都统制所率屯驻大军及其他正规军均由制置使节制。制置使以位份较高者兼任则称制置大使,所属有参谋、参议、主管机宜、书写文字、干办公事、准备将领、差遣、差使、其他属员依据时势随宜设置。辽南面边防官中亦有五州制置使司,圣宗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有霸、建、宜、泉、锦五州制置使。

猜你喜欢

  • 法制院院使

    官名。清末内阁法制院长官。宣统三年(1911)五月设。一人,正二品,简任。承总理大臣命管理本院事务,并指挥监督所属各官。官名。清末置,为法制院的长官,见“法制院”。

  • 县监工

    县工官名。秦置,《吕氏春秋·季春纪》说:“百工咸理。”高诱注:“监工,工官之长。”

  • 四直都虞候

    军职名。北宋置,统领禁军簇御龙、御龙骨䤪子、 御龙弓箭、 御龙弩四直卫士, 属殿前司。

  • 令吏

    官名。战国秦等国置。县令属员。掌文书。《睡虎地秦墓竹简 ·仓律》: “其病者,称议食之,令吏主。”

  • 左谏院

    见“谏院”。

  • 左威卫大将军

    官名。唐朝十六卫大将军之一,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左屯卫大将军而置,一员,正三品,德宗贞元二年 (786) 置上将军以前为左威卫长官,与右威卫大将军同掌宫禁宿卫,督其属翊府之翊卫、外府熊渠番上者

  • 请给案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户部置,分属金部,掌审覆、供给时赐、俸给,由金部郎官领之。

  • 城镇议事会

    城、镇自治组织的议决机关。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公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其中规定,城指府厅州县治所的城厢地方,镇指人口在五万以上的村庄屯集地方,与乡同为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北

  • 五经科

    唐、宋贡举科目名。五经即《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考其贴经、墨义。宋神宗时罢。科举常科科目之一。唐宋时为明经科中的一科,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 太子备身

    官名。北齐置。属太子左、右卫坊,由太子备身正,副都督统领,侍卫东宫。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