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大臣
官名。清朝侍卫处之次长官,仅次于领侍卫内大臣。顺治元年(1644)设,武职从一品。额定六员,镶黄、正黄、正白旗各二人,由散秩大臣、都统、护军统领、前锋统领、满大学士,尚书内特简。协助领侍卫内大臣,掌率侍卫亲军,以宿卫扈从。
官名。清朝设此官,属侍卫处,掌宿卫扈从之事。清朝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六人,统帅侍卫亲军,为正一品官。其次为内大臣,也六人,掌宿卫扈从,初为正一品,后改为从一品。见《清史稿·职官四·侍卫处》、《清朝通典·职官九》、《清会典》。
官名。清朝侍卫处之次长官,仅次于领侍卫内大臣。顺治元年(1644)设,武职从一品。额定六员,镶黄、正黄、正白旗各二人,由散秩大臣、都统、护军统领、前锋统领、满大学士,尚书内特简。协助领侍卫内大臣,掌率侍卫亲军,以宿卫扈从。
官名。清朝设此官,属侍卫处,掌宿卫扈从之事。清朝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六人,统帅侍卫亲军,为正一品官。其次为内大臣,也六人,掌宿卫扈从,初为正一品,后改为从一品。见《清史稿·职官四·侍卫处》、《清朝通典·职官九》、《清会典》。
满语官名。武职。汉译为“侍卫”。
官名。即“文选清吏司郎中”。
官名。东汉末置,掌有关军旅事务。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赵韪为益州帐下司马,被称为州大吏,以拥立刘璋为益州牧,迁征东中郎将。西晋太尉贾充统军伐吴时,置二十人。官名,汉献帝兴平元年置,赵韪曾任益州帐下
官署名。清朝礼部主客清吏司所属机构,分办本司事务。
官署名。元太宗十一年(1239),回回商人奥都刺合蛮扑买中原课税,十二年,立提领诸路课税所,以奥都刺合蛮为长官,掌管课税征收。奥都刺合蛮加倍征收中原课税,造成混乱,不久即废该所。
太平天国所设百工衙之一,主制造铜炮。
清代县衙内部科房之一,设经承,掌理军事。
官名。① 北宋御史台属官。太宗淳化元年 (990)置,掌审讯重大刑狱案件。神宗元丰(1078—1085) 改制废。②北宋三司属官。专掌审讯有关财务刑狱案件,以京朝官充任。英宗治平三年 (1066)废。
官名。①三国魏明帝太和(227—233)中置,为著作局长官,员一人,六品,隶中书省。西晋惠帝元康二年(292),改隶秘书寺,一说改隶时间在元康元年。后著作别自置省,仍以为长官,隶秘书省,六品。亦称大著
①官名。即“牙门将”的省称。②麴氏高昌国官员议事处所。《周书·高昌传》:“官人虽有列位,并无曹府,唯每旦集于牙门评议众事。”③官员办公府署的别称。即衙门。《北史·宋隐传》:“(宋世良为清河郡太守,)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