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八旗都统衙门

八旗都统衙门

官署名。八旗制度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每旗下辖五参领,每参领辖五佐领。凡满族成员均分隶于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皇太极时又将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入关后,以八旗都统衙门为管辖八旗事务的最高机构,满、蒙、汉军八旗,每旗各设一衙门。其职掌有二:一是管理军务,包括旗营编制的增减,挑选兵丁,操演训练军队,管理兵器、马驼。不过八旗仅仅是提供旗营兵源的组织,八旗各佐领下的成员,经国家抽调组建成营后才是国家的军队,由皇帝任命将官统领、指挥。八旗都统除其直辖的骁骑营之外,无权指挥其他各营。二是管理旗务,包括旗人户口的编查,俸饷钱粮、婚丧嫁娶、教育养赡、考试、应差、继嗣、袭官、选秀女,以及皇庄、宗室庄田和八旗庄田的管理。满、蒙、汉军八旗各设都统一人,秩从一品,副都统二人,秩正二品。下辖参领(正三品),满洲各旗五人,共四十人;蒙古各旗二人,共十六人;汉军各旗五人,共四十人。副参领(正四品),员额同参领。佐领(正四品), 满洲六百八十一人, 蒙古二百零四人,汉军二百六十六人。骁骑校(正六品),每佐领下一人,满洲六百八十一人,蒙古二百零四人,汉军二百六十六人。此外办理章奏文移等事务的属员,有协理事务参领,于本旗参领内选定,满洲各旗二人,共十六人;蒙古各旗一人,共八人;汉军各旗二人,共十六人。印务章京,满洲各旗八人,共六十四人;蒙古各旗四人,共三十二人;汉军各旗六人,共四十八人。印务笔帖式,满洲各旗八人,蒙古各旗四人,汉军各旗六人。印务外郎,满洲各旗一人,共八人;蒙古各旗二人,共十六人;汉军各旗一人,共八人。缮写人,满洲各旗六十人,共四百八十人;蒙古各旗三十六人,共二百八十八人;汉军各旗四十八人。共三百八十四人。各旗都统衙门的内部机构有印房(管理都统印信,综理旗务),折房(办理折奏), 俸饷房(办理官兵俸饷), 银库(办理领放银两), 派差房(办理临时派委差务),督催所(催办文件), 户口房(办理官兵户籍),马档房(管理马匹), 档案库(收存档案), 米局(每局结银五千两,米贱时买进,米贵时以平价卖给旗民)。办理共同事务的机构和官员有值年旗公署、管理旧营房大臣、管理新营房大臣、管理官房大臣、管理左右翼铁匠局、稽察宝坻等处驻防大臣、左右翼世职官学,汉军清文义学、十五善射处。

猜你喜欢

  • 邮传部右丞

    参见“邮传部左丞”。

  • 师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乐官。掌教乐,祭祀时则率属而舞。《周礼·春官》: “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舞者十有六人,徒四十人”, “掌教

  • 陕西部郎中

    官名。明初户部陕西部、刑部陕西部均置,各一人,正五品。掌本属部之事。参见“陕西部”。

  • 三都府尹

    唐代京兆、河南、太原三府府尹的合称。三都长官均称为牧,往往由亲王遥领,不视事,政务由其副职三都府尹执掌,员额各一人,秩从三品。参见“雍州牧”。

  • 卒长

    官名。① 周朝设。为下级武官,又称“连长”。《管子·小匡》: “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轻重乙》: “兵接弩张,谁能得卒长者,赐之百金。”又《周礼》夏官之属,军制百人为卒,其长官为卒长,上士爵。②太

  • 右宫正

    参见“太子宫正”。

  • 三公府

    三公治事府署合称。西汉初指丞相府等,成帝以后指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御史大夫 (大司空) 三府,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皆为宰相府署,自行辟除僚佐,分曹处理日常政务。西汉后期至东汉,政归尚书,三

  • 常侍曹

    官署名。西汉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四曹,其一为常侍曹。东汉因之。为尚书六曹之一,主公卿事,设尚书主之,有左、右丞各一人,侍郎六人,令史三人。官署名。汉朝尚书分曹办事,常侍曹为其中之一。掌管丞相、御史、公

  • 掌客上士、中士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有掌客上士二人,下士四人,掌四方宾客。北周依《周礼》之制置东南西北掌客上士各一人,正三命,东南西北掌客中士各一人,正二命,分掌四方宾客接待之事,属秋官府宾部中大夫。

  • 经历

    官名。金朝始设。为枢密院、都元帅府等机构之属官。掌出纳文移。元朝沿置于宣政、枢密诸院、诸大都督、通政司、都察院等衙署。明清有设于宗人府、都察院、通政司等所属经历司者,为经历司之主官(详“经历司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