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长
官名。汉朝边塞每百里置有候官,候官下分若干部,以候长主之,领亭燧若干,以此形成障候,障尉、候长、亭燧长构成的边防候望系统。候长西汉秩比二百石。王莽时改为百石,东汉又减为比百石。
官名,汉朝边郡置候官,候官中有候、候吏、候长、斥候、亭燧等。候官百里一置,候官下设若干部,部的长官称候长,下辖若干亭燧。掌侦察候望敌情。见居延、敦煌《汉简》。
官名。汉朝边塞每百里置有候官,候官下分若干部,以候长主之,领亭燧若干,以此形成障候,障尉、候长、亭燧长构成的边防候望系统。候长西汉秩比二百石。王莽时改为百石,东汉又减为比百石。
官名,汉朝边郡置候官,候官中有候、候吏、候长、斥候、亭燧等。候官百里一置,候官下设若干部,部的长官称候长,下辖若干亭燧。掌侦察候望敌情。见居延、敦煌《汉简》。
官名。汉朝始置,为杂号将军之一。武帝时有游击将军韩说。魏、晋为禁军将领,与骁骑将军分领命中虎贲,掌宿卫之任,四品,隶中将军(领军将军)。十六国前凉、北燕亦置。南朝沿置。宋四品。梁武帝天监六年(507)
吏员名。清置,见“良酝署正、署丞”。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依儒学、医学之例,始于诸路置。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置阴阳学官,府设正术一人,从九品,州设典术一人,县设训术一人,均未入流。设官不给禄,掌管天文、占侯、星卜
官名。西晋末镇东大将军府僚属,贼曹长官。东晋沿置。贼曹一分为三后,亦为城局贼曹、长流贼曹、刑狱贼曹参军之省称。参见“贼曹”。官名。见“公府贼曹”。
会合众官共谋政事。《周礼·天官·大宰》:“三曰官联,以会官治。”郑玄注: “官联,谓国之大事一官不能独共,则六官共举之。”
黄钺即饰以黄金的钺,本用于皇帝仪仗。三国时特赐予出征重臣,以示威重,令其专主征伐。魏文帝黄初三年(222) 亲征孙权,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其后相沿为成制。吴亦有此号,
官名。尚书属官。《后汉书·耿纯传》:“纯学于长安,因除为纳言士。”注: “王莽法古置纳言之官,即尚书也。每官皆置士,故曰纳言士也。”官名。尚书属官。《后汉书·耿纯传》:“纯学于长安,因除为纳言士。”注
官名。宋置,原系小使臣及内侍官充任。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诏以曾经担任过知县和通判资序的人充任。小使臣省罢,内侍官改以三省、枢密院门机察官系衔。
文书名。清朝官员临终前给皇帝上的奏折。定制。凡三品以上官员方得享受。
春秋时晋献公设置,见“七舆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