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候官

候官

官名。①北魏置,负责监察百官。《魏书·刑罚志》: “(文成帝) 增置内外候官,伺察诸曹外部州镇,至有微服杂乱于府寺间,以求百官疵失。”亦名候职。多时员至千数。孝文帝太和 (477~499) 初,减至四百人,择谨慎正直者任之,司察违法举动,以防宣闹械斗于街道,权力大减。


候官不是一官,候、候丞、候吏、候长、候史、斥候、亭燧等都是候官。

1、汉朝边郡都尉属下的候官,掌侦察报警敌情。见《后汉书·郡国志·上郡》。参看“”、“候丞”、“候长”、“候史”。

2、即“候人”,掌迎送宾客、稽查行人及道路治安。参看“候人”和“候3”。

3、掌领兵的武官,参看“候1”。

4、掌守护京都城门的武官,又称门候。参看“候4”。

5、北魏置内外候官,掌伺察诸曹及州镇官员,微服于府寺,寻百官过错。

猜你喜欢

  • 京官

    一般对在京都中央各衙门任职官员的统称。以别于地方官及差遣出外之官,故名。《北齐书·崔劼传》: “世门之胄, 多处京官, 而㧑二子拱、 㧑并为外任。”唐朝又称“京职事官”,指

  • 中尚食局

    官署名。北齐置。属中侍中省,以中尚食典御为长官,员二人,下设丞二人,监四人,皆由宦官担任。管理皇帝的饮食事务。官署名。北齐置,掌储供宫中食物。其官有典御、丞、监。见《隋书·百官中·中侍中省》。

  • 总务厅

    官署名。清末军谘府、盐政院,典礼院等下属机构。掌综理庶务。军谘府总务厅设军谘使管理厅务,盐政院、典礼院总务厅各设厅长一人。官署名。北洋政府时期中央行政各部均置(个别的部署事务厅),其主要职任为掌管机要

  • 应天府尹

    官名。北宋陪都应天府长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前为三品。常阙而不授,另置知应天府事。官名。(1)宋置,见“河南府尹”。(2)明初以南京为京师,应天府尹为京师的行政长官。永乐中迁都北京,以

  • 司兵局

    官署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改左右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后置,有参军事员。

  • 大囿部

    官署名。北齐置,掌管苑囿禽兽等事务,以大囿丞为长官,属司农寺钩盾署。

  • 积庆宫汉人行宫都部署司

    即“积庆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

  • 淑容

    官名。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置,为九嫔之一。齐不置。梁、陈复置,陈亦位列九嫔。隋、唐不设。宋朝置在淑仪下、顺仪上,正二品,属“嫔”。内命妇名。南朝宋泰始三年(公元467年)所置九嫔之一,为皇帝之

  • 广东道监察御史

    官名。明清都察院所属广东道之主官。掌道事。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三至五人。后增至七人。南京都察院亦设三人。皆秩正七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乾隆十四年(1749)定制,设掌印御史满、汉各一

  • 太禧宗禋院使

    官名。元于太禧宗禋院置院使都典制神御殿事,员额六人,从一品,为太禧宗禋院的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