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侍讲

侍讲

官名。始见于汉。《后汉书·郅郓传》: “援皇太子《韩诗》,侍讲殿中”。《朱穆传》: “宜为皇帝选置师、傅及侍讲者。”时仅侍从皇帝、太子,讲授经义。三国后正式置官。多以明经博学者充任,不常置,无定员。魏、北魏、北齐均置,南朝齐置,称侍皇太子讲。梁亦置为东宫官。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定制: 凡王子未出阁者,均置,由现官充任。德宗时中书省集贤院置,贞元六年 (790) 罢。宋朝置为经筵及太子官属,并以学士、侍从有学术者任之,掌进读书史,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正七品。明朝置为翰林院属官,正六品,掌讲读经史。清朝沿置,顺治元年 (1644)定制二人,十五年增一人,俱汉官。康熙九年(1670)增满官三人。乾隆五十年 (1785) 定满官二人、汉官三人。光绪二十九年 (1903) 各增一人。初秩正六品,雍正三年 (1725) 改从五品,宣统元年 (1909)再改从四品。掌撰著记载。


官名,始见于汉,为皇帝的侍讲官,掌讲经书。《后汉书·孝和帝纪》:“诏长乐少府侍讲禁中。”《后汉书·赵典传》:“建和初,四府表荐,征拜议郎,侍讲禁内,再迁为侍中。”东汉虽有此名,但未正式定为官号。三国魏正式定为官名,魏明帝景初二年,以曹爽弟曹彦为散骑常侍、侍讲。北齐置。见《北齐书·儒林·张雕传》。唐宋置侍讲学士,宋也置侍讲官。见《宋史·职官二·翰林学士院·翰林侍讲学士》。元明清皆置侍讲学士。见《明史·职官二·翰林院》、《清史稿·职官二·翰林院》。

猜你喜欢

  • 夕拜

    给事中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 “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给事郎为夕郎、夕拜”。夕拜,又称夕郎,在汉朝为黄门侍郎和给事黄门侍郎的别称,南朝陈为给事黄门侍郎的别称,唐朝为黄门郎和给事

  • 省选

    官员任用方式之一。金代自正七品以上官员,由吏部呈尚书省以听制授称为省选,其办法为依资考升迁。元制,自正七品以上至正四品由中书省铨选, 三品以上由中书取旨, 由皇帝任命,亦称省选。

  • 中牧监

    官名。唐置,掌群牧孳课之事,属太仆寺。唐制,凡养马三千匹以上不足五千匹者为中监,置监一人,副监一人,丞一人,所属有主簿、录事、府、史、典事、掌固。

  • 法制院院长

    官名。即“法制院院使”。

  • 敦睦宫提辖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统领敦睦宫所属丁户。唯于南京设一处提辖司。

  • 灵台待诏

    官名,汉置,为灵台属吏,掌候日月星气,参看“灵台”条。官名。汉置,属灵台。见“灵台丞”。

  • 海军署

    官署名,民国政府成立,初设海军署,属军政部,不久改为部,直属行政院。参看“海军部”条。官署名。(1) 北洋政府设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七月由海军部改设,属军事部。署长由次长一人兼任, 署内分

  • 高等检察厅

    官署名。清末地方检察机构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始设于京师、奉天等地,宣统元年(1909)后各省渐设。每省省城一所,附于高审厅内,距省城较远的大商埠得设分厅。掌对同级审判厅案件的检察事项。置检察

  • 判礼部事

    官名。北宋前期置,员一或二人,以两制及带职朝官充任,主管礼部之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复以礼部尚书为礼部长官,遂罢。

  • 乞万真

    官名。北魏置。《南齐书·魏虏传》:“通事人为乞万真。” 此系南朝人对北魏鲜卑语官名的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