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侍中寺

侍中寺

官署名,汉置,为侍中的官署。《后汉书·孝灵帝纪》:“侍中寺雌鸡化为雄。”参看“侍中”条。


官署名。侍中本义是入侍天子,西汉时为加官。《通典》说侍中在“汉代为亲近之职”,“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东汉时地位日尊,常在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成为秩比二千石的实职,但名义上仍属少府,后来逐渐形成侍中寺。《后汉书·灵帝纪》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四月有“侍中寺雌鸡化为雄”的记载。其建立可能与设立鸿都门学有关。《资治通鉴》记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二月“置鸿都门学,其诸生皆敕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于为列焉。”由于设置鸿都门学,侍中祭酒乐松等人趁机招引群小,为侍中者甚多,因而设置侍中寺。侍中寺的建立,虽为汉末的变态事件,但却是门下省的滥觞。三国时近侍诸职有:侍中,掌出入侍从,备顾问,魏蜀吴均置,魏制秩第三品;散骑常侍,掌章表、诏命、手笔之事,魏置,秩第三品,又有员外散骑常侍,蜀无考,吴又叫散骑中常侍;中常侍,备顾问应对,魏蜀置,魏制秩第三品,吴无考;其地位次于侍中、散骑常侍、中常侍的有给事中(魏置,蜀吴无),给事黄门侍郎(魏蜀置,吴置黄门郎),散骑侍郎(魏置,蜀无,吴同),然不为属官,其秩均为第五品。此外还有黄门冗从仆射(魏置,蜀吴无考),小黄门(魏置,吴叫中使,蜀无考),黄门诸署长(魏置,蜀吴无考),黄门署丞(魏置,蜀叫黄门丞,吴无考),中黄门(魏吴置,蜀无考),黄门从官,黄门都监,黄门监(以上三职魏置,蜀吴无)。侍中以下的近侍诸职,均由侍中管领,是东汉侍中寺职权的进一步发展。晋初改称“门下省”,参见该条。

猜你喜欢

  • 州经学博士

    学官名。隋有州学,设官之制未详。唐制州学置经学博士,其秩上州从八品下,中州正九品上,下州正九品下。掌以五经教授州学学生。

  • 保惠司

    官署名。清末商部所属四司之一。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掌提倡商务,保护商人各事项,并本部司员升调补缺保奖事。置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二人。三十二年,商部改农工商部,改为商务司。官署名。清末置,属商部

  • 糊名考校法

    贡举考试考校试卷的一项规定。唐朝命举人自糊试卷卷首姓名,称糊名或封弥。宋朝由贡院糊举人试卷卷首姓名、乡贯等,防止考校中舞弊,称糊名考校法。详见“封弥”。

  • 海丞

    官名。西汉属少府,员一人,主海税。官员。汉朝设此官,掌管海税。《汉书·平帝纪》元始元年:“置少府海丞、果丞各一人。”注:“师古曰:海丞,主海税也。”

  • 王戚任官限制

    汉代官员任用限制之一。“王舅不宜备九卿”,见《汉书·冯奉世传》。

  • 讲《乐》祭酒

    学官名,位上卿,掌讲授《乐经》。王莽置,崔发曾任此职,见《汉书·王莽传中》。参看“讲书祭酒”条。

  • 舍儿别赤

    职名。元朝置。亦作“舍里八赤”。舍儿别,波斯语音译,原为糖浆名称,因太祖时有撒麻耳干也里可温医生献舍儿别治病,后专于怯薛中设调制御用舍儿别人员,故名。

  • 宛平县令丞

    官名。金置,见“赤县令(2)”。

  • 国子祭酒

    官名。西晋武帝咸宁 (275—280) 中立国子学,置一员为长官,掌教授生徒儒学,主管国子学,参议礼制,隶太常。南朝宋国子学虽省置不常,而祭酒则常置。南齐高帝建元四年 (482) 置国学,置一员,位比

  • 法吏

    执法之吏,亦指狱吏。《汉书·司马迁传》司马迁报任安书曰: “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1、指狱吏。《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安书》:“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