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京朝官

京朝官

宋代文臣本官阶组成部分之一。唐代的常参官,至宋称为朝官,而称未常参官为京官,合称京朝官。京朝官为文臣叙迁之阶的较高级部分,共分四十二阶,其顺序如下:一、太师;二、太尉;三、太傅;四、太保;五、太子太师;六、太子太傅;七、太子太保;八、太子少师;九、太子少傅;十、太子少保;十一、吏部尚书;十二、兵部尚书;十三、户部尚书;十四、刑部尚书;十五、礼部尚书;十六、工部尚书:十七、左、右丞;十八、吏、兵两部侍郎;十九、户、刑两部侍郎;二十、礼、工两部侍郎;二十一、中书舍人,太子宾客,给事中;二十二、秘书监,左右谏议大夫;二十三、光禄卿;二十四、卫尉卿;二十五、少府监;二十六、司农卿;二十七、太常少卿,光禄少卿,左右司郎中;二十八、卫尉,司农卿;二十九、前行郎中;三十、中行郎中;三十一、后行郎中;三十二、前行员外郎;三十三、中行员外郎,侍御史,起居郎,起居舍人;三十四、后行员外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三十五、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左右正言;三十六、殿中丞, 太常丞, 宗正丞, 秘书丞,著作郎;三十七;太子中允,赞善大夫, 太子中舍人, 太子洗马; 三十八、大理寺丞,著作佐郎;三十九、诸寺监丞,四十、大理评事;四十一、太常寺太祝,太常寺奉礼郎;四十二诸寺监主簿。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始另以阶官易本官阶之名,定京朝官阶官为二十五阶(其中通直郎以上称为朝官,宣德郎至承务郎统称京官),至大观二年(公元年)增置为三十阶。参见“历代官制表析”部分元丰改制后“京朝官阶官”。

猜你喜欢

  • 印曹

    官署名。汉朝置,属御史台。《宋书·百官下》: “掌刻印。”设侍御史掌其事。两晋、南朝宋、南齐置。梁、陈不详。1、官署名,汉置,属侍御史,掌刻印。《晋书·职官志》:“侍御史,案二汉所掌凡有五曹:一曰令曹

  • 西织令

    官名。西汉属少府,与东织令并主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有丞。成帝河平元年(前28)改织室令。官名,为西织室的长官,掌织帝后用的文绣及祭祀用的礼服。有丞。参看“西织”条。

  • 大都等处玛瑙局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七品,设于世祖至元九年(1272),管领玛瑙匠户五百余名,置提举三员。十五年,改为玛瑙提举司。

  • 营缺

    清朝官缺之一种。指绿营兵武官的额定编制。在京巡捕营、各省督抚提镇统辖的水陆各营,及河标各营均是。其缺除少数为满洲缺外,大多数是由汉人充任的汉缺。但满洲、蒙古、汉军亦可用于汉缺。

  • 奉觯

    官名。觯为古代酒器。隋唐于光禄寺良酝署置奉觯,隋制一百人,唐制一百二十人,掌宴会或祭祀时所用的酒器。

  • 中书堂后官

    官名。北宋前期中书五房皆置,选前资令录充任,掌承受、批凿圣语,押定敕草,点检书写熟状等事。神宗元丰(1078—1085) 改制废。

  • 升班

    清朝授官班秩之一。指下级官员升任上级官职之班次。分为数途: 开列具题升者,大学士以尚书、左都御史升任; 论俸引见升者,汉司业、赞善以修撰、编修、检讨引见升任; 拣选引见升者,满洲国子监司业,以科甲出身

  • 中司

    唐、宋御史中丞别称。

  • 县公安局

    县政府的辅佐机关。国民党政府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始置,以局长为主官。掌理户籍警卫、消防、防疫、卫生、救灾及保护森林、渔业等事项。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裁撤,改设民政科。

  • 宗室御史

    官名。清朝由都察院派出视察宗人府事务之御史。雍正五年(1727)设,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