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三公府

三公府

三公治事府署合称。西汉初指丞相府等,成帝以后指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御史大夫 (大司空) 三府,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皆为宰相府署,自行辟除僚佐,分曹处理日常政务。西汉后期至东汉,政归尚书,三府唯理庶政,行文上下,受成而已。魏晋南北朝沿置,多指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北周指太师、太傅、太保三府。时三公皆为名誉宰相,决策、发令、行政分属中书、尚书、门下等省,三府形同虚设,或亦参理庶务。隋、唐以来,三公用作加官、赠官,不置府。参见“三公”。


三公办公的官署。西汉时指丞相(大司徒)府、大司马府、御史大夫(大司空)府。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三府。自己任用官吏,分曹处理日常政务。魏晋南北朝沿置。北周指太师、太傅、太保三府,但此时的三公皆为名誉宰相,形同虚设,其决策、发令、行政的实权,分属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隋唐以后,三公用作加官、赠官、不置府。参看“三公”条。

猜你喜欢

  • 阁内都督

    官名。北魏末置。佐阁内大都督统率皇帝左右的亲信侍卫。《周书·宇文神举传》:“及 (孝武帝) 即位,擢授 (字文显和) 寇军将军、阁内都督,封城阳县公,邑五百户。”

  • 次傅

    少傅之别称。

  • 二十四典

    官名合称。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六尚局所领诸司官,二十四司之佐。隋置典言、典薄、典正、典闱、典籍、典乐、典宾、典赞、典玺、典衣、典饰、典仗、典膳、典酝、典药、典饎、典设、典舆、典苑、典灯、典制、典宝、

  • 州狱(监)

    监狱名。自东汉至南北朝,州为大行政区,不设监狱。唐制于州设狱,由参军事主管,以拘系该管地方一切刑事诉讼的人犯。宋代州狱由录事参军主管,金则以州司狱司主管州狱。明代改狱为监,州狱改称州监,清沿称。明清州

  • 半通

    秦汉官吏印章。秦汉官印一般为正方形。有秩、啬夫等低级官吏则用长方形印章,相当于正方形官印之半,故名半通。《后汉书·仲长统传》:“身无半通青纶之命,而窃三辰龙章之服”。即半印,因长方形印为正方形印之半,

  • 体量案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刑部置,掌体究之事。南宋因之。

  • 礼部右参议

    参见“礼部左参议”。

  • 参议员

    (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与北洋政府初期的临时参议院设置,见“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2)北洋政府国会参议院设置,即参议院的议员,主要代表地区。第一届国会参议员员额二百七十四人,由各行省、各地方分别选出

  • 函谷关都尉

    官名,汉置,掌守护关口,稽察行人车马,收敛关税。《后汉书·光武帝纪》:(十九年)复置函谷关都尉。注:“九年省,今复置。”

  • 翻译科

    清代特定的科目。仿金代女直(女真)进士科而设,专限八旗子弟应试。清初,满文与汉文相辅而行,故汉人之得庶吉士者,往往令其学习满文。其后满人多已汉化,满文用处不多,而满人能通满洲语文者亦日见其少,因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