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鼍山
又名龟龙山。在今广东恩平市西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恩平县:龙鼍山在“县西二十里。亦名大人山,又名鼍山。高三百余丈,周七、八十里。中有龙潭,俗名圣水,东有穴清泉泻出,名曰水磜。旁有紫霞洞,林木蓊蔚,石壁奇绝”。
又名龟龙山。在今广东恩平市西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恩平县:龙鼍山在“县西二十里。亦名大人山,又名鼍山。高三百余丈,周七、八十里。中有龙潭,俗名圣水,东有穴清泉泻出,名曰水磜。旁有紫霞洞,林木蓊蔚,石壁奇绝”。
又名黄梁河。在今陕西洛川县东南。《清一统志 ·鄜州》: 黄梁水 “在洛川县东南六十里。源出黄梁谷,一名黄连河,西南流入洛”。
元大德元年(1297)升全州置,治所在全宁县(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赤峰市以北地。大德七年(1303)升为全宁路。元大德元年(1297年)升全州置,治全宁县(今内蒙古翁牛
亦名玉关。西汉武帝置,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一百五十里小方盘城。因古代西域玉石皆经此输入,故名。与其南边的阳关,同为汉时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习称出玉门关为北道,出阳关为南道。《汉书·西域传》:西域本三十六
南朝陈改衡州置,治所在含洭县(今广东英德市西北浛洸镇)。隋开皇九年(589)改为洭州。南朝陈改衡州置,治含洭县(今广东英德市西北浛洸)。辖境相当今广东省英德、清远、佛冈一带。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为
即今贵州桐梓县北三元乡。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31桐梓县:“三元坝在城北九十里。”
又称纳克书奔盆族。在今西藏比如县东彭盼区香曲、亚栋一带。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清乾隆《西藏志·外番》、《卫藏通志》 作三札。
在今江西南昌县南赣江东岸。《陈书·周文育传):陈永定初,周文育击欧阳頠,“分遣老少乘故船舫,沿流俱下,烧豫章郡所立栅,伪退。……文育由间道兼竹,信宿达芊韶”。即此。在今江西省南昌县南、赣江东岸。《资治
在今山东肥城市南夏辉。《春秋》:桓公三年(前709),“齐侯送姜氏于讙”。杜注:“讙,鲁地。济北蛇丘县西有下讙亭。”《水经·汶水注》:“蛇水又西南径夏晖城南,经书齐侯于下讙是也。今俗谓之夏晖城。”
又名景教寺。唐贞观十二年(638)建,在今陕西西安市。会昌五年(845)毁。
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北三里周公庙东南。《清一统志·兖州府二》:伯禽井“水清冽而甘,亦名甘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