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市镇

龙市镇

①亦作隆市镇。即今四川合川市东北龙市镇。明万历《合州志》卷8:隆市镇“在隆市里”。清光绪《合州志》卷4:隆市镇“距城九十里”。

②即今四川隆昌县西龙市镇。清乾隆《隆昌县志》卷4:龙市镇场在“县西三十五里”。


(1)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西部、龙江中游。面积20.3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龙市,人口1万。南宋建炎年间建村,因龙江得名,称龙头。后传说:龙首伏于村北岩石上,又称为砻头。元代渐成集市,称砻头市,简作砻市。1934年宁冈县治迁此后,演称龙市。1950年属砻市镇和庄前乡,1958年设龙市公社,1984年改设镇。2000年划为井冈山市建制。产稻、油茶等。有农机、汽车修理、陶瓷、木竹加工、食品、花炮等厂。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在此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现有毛泽东、朱德、陈毅旧居,会师纪念馆、会师纪念碑等。319国道在此与宁炎公路相交。(2)在重庆合川市东北部、渠江右岸。面积77.3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龙市场,人口 3410。场内有三口水井(俗称龙泉),清水常溢,顺水相连,宛若游龙,形成市场,故名。明洪武为隆市里的隆市镇。清乾隆末归明月里;光绪改为龙市镇,为龙涞镇辖镇;宣统为龙涞镇治所,属西里。1938年分龙市镇增置佛门乡;次年佛门乡、龙市镇组建佛龙镇。1941年裁佛龙镇,复原建制,龙市镇改称乡。1949年底区设此,1952年析乡街道增置龙市镇。1958年镇、乡组建龙市公社,1983年复为乡。1992年龙市、佛门、孙家三乡建立龙市镇,次年佛门乡划出。2001年佛门乡又并入。产稻、小麦、玉米和花生、柑橘,为全市水稻、水鸭产区和蚕桑基地之一,毛烟著称。有造纸、酿造、粮油等厂。合肖干线经此,北接龙孙、龙佛、孙丁公路,南连龙涞支线,渠江通轮船。有东汉单室崖墓群、明代巴岩寺摩崖造像等。(3)在四川省隆昌县西部。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5.5万。镇人民政府驻龙市,人口 2900。明代中叶建场,镇以驻地名,因周围山峦似五龙聚会,故名。1949年为东岳乡,1958年改龙市公社,1983年置龙市镇。1992年廖家、福庆二乡并入。主产油菜籽、花生、蚕茧、生猪等。矿产有煤、水泥矿石等。有酿酒、兽药、采煤、纸箱等业。为农贸集市。有公路通金鹅镇。为辛亥革命先驱黄复生诞生地。


猜你喜欢

  • 颍上县

    隋大业二年 (606) 置,属汝阳郡。治所在郑城 (今安徽颍上县南)。《寰宇记》 卷11颍上县: “以地枕颍水上游为名。” 唐属颍州,武德四年(621) 移治今颍上县。宋属顺昌府。金属颍州。清属颍州府

  • 桑园围

    在今广东南海市南,跨顺德市地,以防御西、北二江之水患。清光绪 《广州府志》 卷69江防:桑园围 “捍卫十四堡,包络西樵山,东西基形如箕,西、北两江左右环绕,北为箕腹,东南为箕口。最北界三水县飞鹅山,自

  • 丁家房身

    即今辽宁法库县西南五十里丁家房乡。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铁岭县:丁家房身“在县西一百里”。

  • 同普县

    清宣统三年(1911)置,属四川省。治所即今西藏江达县东北同普。后属西康川边道,改设江达宗。古旧县名。原为德格土司地方,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土归流设同普县,治同普(今西藏江达县东北同普)。原属川

  • 富霖千户所

    明万历六年 (1578) 置,在今广东云浮市西南富林镇。后废。明万历六年(1578年)置,治今广东省云浮市西南富霖。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废。

  • 中馆驿

    即今湖北麻城市西南三十里中馆驿镇。民国《湖北通志》卷73《兵事》:清同治二年(1863)九月,“凡中馆驿、闵家集诸市镇”,捻军旗帜云布。

  • 田宁府

    明嘉靖七年(1528)置,属广西布政使司。治所即今广西田阳县。八年(1529)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置,治田州府原府城(治今广西田阳县)。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田东、巴马等县地。八年废。

  • 金龙县

    隋大业元年 (605) 置,属冲州。治所在今越南平治天省顺化北香山南岸。大业初属林邑郡。《旧唐书·地理志》 林州金龙县: “因方得金龙,乃为县名。” 后废。唐贞观九年 (635) 复置,属林州。寄治驩

  • 十九州

    西晋沿袭东汉以来旧制,分境内为十七州。太康元年(280)平吴后,共有司、冀、兖、豫、荆、徐、扬、青、幽、平、并、雍、凉、秦、梁、益、宁、交、广十九州。晋初沿袭魏制,有司、冀、兖、豫、荆、徐、扬、青、幽

  • 蓝谷

    在今山西太原市晋源镇西南。《晋书·刘聪载记》: 永嘉六年 (312),“ (刘) 曜入晋阳,夜与刘粲等掠百姓,逾蒙山遁归,(拓跋) 猗卢率骑追之,战于蓝谷,粲败绩”。《资治通鉴》: 西晋建兴元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