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属车里宣慰司。即今云南勐海县南八十四里勐昂,为布朗山布朗族乡驻地。傣语“勐” 为平坝,“昂” 为漂亮,意即漂亮的平坝。
北宋置,属吴县。即今江苏吴县西南木渎镇。据《木渎小志》卷1:“相传昔时吴王得越贡神木,将筑姑苏台,积材三年连沟塞渎,木渎之名由此始也。”明置木渎巡司,清乾隆十一年(1746)巡司移驻光福镇, 有吴县县
即今江苏昆山市西北十八里巴城镇。元名高墟村,置巴城巡司于此。后徙县西真义镇(今正仪镇)。清改名为巴城镇。《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昆山县:巴城镇“西枕巴城湖及七鸦浦,又西南通傀儡、阳城诸湖,盐徒往往出没
古名诸次水。即今陕西佳县西北佳芦河。源出榆林市西北,东南流径佳县,至县城南入黄河。《宋史· 夏国传》: 李继迁 “诱杀曹光实于葭芦川”。《方舆纪要》 卷57葭州: 葭芦河在 “州西五里。中多葭芦,因名
在今陕西凤翔县西。《元和志》 卷2凤翔府天兴县: 乾归故城 “在县西四十三里,乞伏乾归据苑川,自号西秦,因筑此城”。
明置,属广宁右屯卫。即今辽宁凌海市东南东海滩。《明一统志》卷25辽东都司:黑林堡“在广宁右屯卫西北五里。 自东北转南又有枯树、东海、凌河、槟榔、常丰、女真凡六堡”。清废。
1913年改焉耆府置,为焉耆道治。治所即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1930年为焉耆行政区治。后直属新疆省。1954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县。旧县名。1913年由焉耆府裁府改县,治
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等处。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2:“阇婆国又名蒲家龙,在海东南。势下,故曰下岸。”赵汝适《诸蕃志》卷下:“俗分诸国为上下岸,以真腊、占城为上岸,大食、三佛齐、阇婆为下岸
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郢州置,属河南行省。治所在长寿县(今湖北钟祥市)。辖境约当今湖北钟祥市及京山县地。明洪武九年(1376)降为安陆州。嘉靖十年(1531)改为承天府(府治长寿县改名钟祥县)。清
即今西藏申扎县西北一百八十里孜桂错。东南距嘉零湖十八里。清末辛亥年版 《西藏新志》 卷上: 嘉零湖 “自西北隅流出,而入查尔喀特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