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虎城
在今四川射洪县东南洋溪镇。一说在今绵阳市东南涪江畔。《宋书·刘敬宣传》: 东晋义熙四年(408) 伐蜀,“由垫江而进,敬宣率先士卒,转战而前,达遂宁郡之黄虎,去成都五百里”。宋郭允蹈 《蜀鉴》 卷5: “黄虎在今潼川府通泉县。”《寰宇记》 卷82通泉县: “地名黄浒川。” 黄浒即黄虎之讹。
在今四川省射洪县南。《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四年(408年),刘裕使刘敬瑄讨谯纵,溯涪江而上,军至黄虎,去成都五百里,即此。
在今四川射洪县东南洋溪镇。一说在今绵阳市东南涪江畔。《宋书·刘敬宣传》: 东晋义熙四年(408) 伐蜀,“由垫江而进,敬宣率先士卒,转战而前,达遂宁郡之黄虎,去成都五百里”。宋郭允蹈 《蜀鉴》 卷5: “黄虎在今潼川府通泉县。”《寰宇记》 卷82通泉县: “地名黄浒川。” 黄浒即黄虎之讹。
在今四川省射洪县南。《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四年(408年),刘裕使刘敬瑄讨谯纵,溯涪江而上,军至黄虎,去成都五百里,即此。
俗称西大桥。在今山西晋城市西门外,横跨在沁水河上。《清一统志·泽州府》: 景德桥 “在凤台县 (今晋城市) 西关。一名沁阳桥。金大定中建”。俗称西大桥。中国著名古桥之一。横跨在山西省晋城市西门外沁水河
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改三县镇置,治所在定安县 (今甘肃宁县)。辖境相当今甘肃宁县地。十四年 (490) 改名邠州。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定安县(今甘肃宁县)。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宁县一带
明置,即今辽宁辽阳县西北王大人屯。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25承德县:浑河“又南绕盛京城南,至辽阳州西北王大人屯,太子河自东来会”。
在今湖北阳新县东北八十里。《舆地纪胜》卷33兴国州:凤山洞“在永兴县东八十五里。《唐地理志》云,有凤山监。今有上、下白砂二寺”。《方舆纪要》卷76兴国州:凤山洞“相传南唐主李煜尝屯兵于此,依山筑城,今
即令支。在今河北迁安县西。《逸周书·王会篇》:“不令支玄獏。”朱右曾《集训校释》:“卢曰:不字,发声。王曰:《齐语》云: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即“令支”。
在今山东莱州市东二十里。上有道士谷。元于钦《齐乘》卷1:“金明昌间刘国枢记云,大基山道士谷,后魏郑文公得道之地,流泉花竹,地占高敞,略无纤尘,郡之甲胜。”
在今河北遵化市南六十里。《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灵灵山“高九百余仞,上有灵灵寺,因名”。丘壑盘郁,岩洞出胜, 为县境群山之冠。
在今山东曹县南八里。《春秋》: 僖公十九年 (前641): “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 亦称南山。《诗经·曹风·候人》: “荟兮蔚兮,南山朝。” 毛传: “南山, 曹南山也
亦名巴朗山、巴郎山。即今四川小金县东、汶川县西南交界之巴郎山。《清史稿· 曹永周传》: 乾隆三十六年 (1771),随温福征大小金川,“永訚迺与阜和协游击宋元俊献三策: 一自斑斓山探小金川,击其首”。
即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南之登步岛。宋《乾道四明图经》 卷7昌国县: 登部山 “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