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皋山
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一名九皋山。昔有白鹤鸣其上,故名。《元和志》 卷5陆浑县: 明皋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李白 《鸣皋歌送岑徵君》:“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 《续资治通鉴》: 南宋建炎二年 (1128),京西北路安抚制置使知河南府翟进与叛将杨进 “遇于鸣皋山下,夹伊水而军”。
古山名。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续资治通鉴》: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京西北路安抚使,知河南府翟进与叛将杨进“遇于鸣皋山下,夹伊水而军”,即此。
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一名九皋山。昔有白鹤鸣其上,故名。《元和志》 卷5陆浑县: 明皋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李白 《鸣皋歌送岑徵君》:“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 《续资治通鉴》: 南宋建炎二年 (1128),京西北路安抚制置使知河南府翟进与叛将杨进 “遇于鸣皋山下,夹伊水而军”。
古山名。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续资治通鉴》: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京西北路安抚使,知河南府翟进与叛将杨进“遇于鸣皋山下,夹伊水而军”,即此。
元至正十五年 (1355) 改盘顺府置,属四川行省。治所在今湖北鹤峰县境。明洪武五年(1372) 改为长官司,成化末复为安抚司,属容美宣抚司。清初废。
在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东。《方舆纪要》卷94景宁县:尘溪“在县南五里。出敕木山,岁旱居民多沿溪置堰以溉田,潦则决之流入青田县界”。
今安徽裕溪河含山县境段之俗称。《方舆纪要》卷29含山县:三叉河在“县南八十里。其水西通巢湖,东通大江,北通铜城闸,因名。《志》云:天河经流合海子口、黄洛河、运漕河,迤逦经此,又铜城闸别流南出,汇为一河
即错拉。今西藏错那县。清乾隆《西域同文志》卷18:“西番(藏)语:扪, 旧地名。磋纳,湖边也。于扪地滨湖建城,故名。”
明置,属固原州。在今宁夏盐池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58固原州: 响石沟堡 “在下马关东。其北为萌城驿,与宁夏境韦州、盐池接界,乃固原东路之门户”。
即今四川汉源县北四十里九襄镇(汉源街)。隋置汉源县于此。后改汉源镇。清有外委千总驻守。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南。东汉初平二年 (191),孙坚讨董卓,得汉传国玉玺于此。《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 注引 《吴书》 曰:“(孙) 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坚令人入井,探得汉
在今江西永新县西南、井冈山市及宁冈、泰和县接界。《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永新县: 拔铁山在 “县西南百余里,周回百余里,接泰和县界,牛吼江出焉”。
①唐贞观十六年 (642) 置,治所在夜郎县 (今贵州正安县西北)。《旧唐书·地理志》 珍州夜郎县: “以县界有降珍山,因名珍州。” 天宝元年(742) 改为夜郎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珍州。辖
①北魏泰常八年 (423) 置,治所在碻磝城(今山东茌平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范县、山东聊城、东阿、肥城、阳谷、高唐等县市间地。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辖境缩小。天宝十三载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