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阳五堰
又称五堰。唐杨行密将台濛所筑。在今江苏高淳县东淳溧河上游。《新唐书·杨行密传》:景福元年 (892),“孙儒围行密宣州,凡五月不解。台濛作鲁阳五堰,拕轻舸馈粮,故行密军不困,卒破儒”。《清一统志·江宁府》: 五堰 “在高淳县东广通镇中江下游,……宋元祐间,宜兴进士单谔著书言修台濛五堰,苏常之水十可去其七八。苏轼奏议: 五堰者,以节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使入芜湖。其后商人贩卖簰木,东入二浙者以五堰为阻,绐官废去,于是宣、歙诸水多入荆溪”。
又称五堰。唐杨行密将台濛所筑。在今江苏高淳县东淳溧河上游。《新唐书·杨行密传》:景福元年 (892),“孙儒围行密宣州,凡五月不解。台濛作鲁阳五堰,拕轻舸馈粮,故行密军不困,卒破儒”。《清一统志·江宁府》: 五堰 “在高淳县东广通镇中江下游,……宋元祐间,宜兴进士单谔著书言修台濛五堰,苏常之水十可去其七八。苏轼奏议: 五堰者,以节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使入芜湖。其后商人贩卖簰木,东入二浙者以五堰为阻,绐官废去,于是宣、歙诸水多入荆溪”。
金置,属行唐县。在今河北行唐县西北秦台乡。
在今福建建阳市北三十里。《清一统志·建宁府》: 焦源山 “岌峭拔, 登者曲折五里始达其巅。《事林广记》 以为第三十一福地”。
即今广东新兴县西南天堂镇。明、清置巡司于此。
即今河北大城县西南三十二里郑家村乡。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49任邱县图: 东南有邵 (郑)家庄。(1)在山西省沁水县东南部。面积85平方千米。人口1.3万。镇人民政府驻郑村,人口 1410。1949
元至元二十六年 (1289) 于洪农碌券甸置,属武定路。治所即今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彝语 “碌” 为石头,“券” 为山梁,意即石头山梁。明属武定府。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改为禄劝县。元至元
春秋时鲁邑。即今山东沂南县南四十四里葛沟镇。《春秋》:隐公七年(前716),“夏,城中丘”。杜注:“在琅邪临沂县东北。”《续山东考古录》卷20兰山县:中丘邑故城“在东北五十里。又名诸葛城,又名王僧辨城
即悉补野的异译。西藏吐蕃王朝建政前的称号。《新唐书· 吐蕃传》: “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窣野。” 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乃东、穷结等县境。
①在今江苏靖江市东北三十里新港,位于夏港入长江处。清光绪 《靖江县志》 名龙潭新港。抗日战争时改名新港镇。②即今江苏通州市 (金沙镇) 西南新港镇。出港即为大江。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通州 (今
在今湖北蕲春县西南蕲州镇西。《方舆纪要》 卷76蕲州: 鸿宿洲 “在州西二里。《旧志》,县西 一里江中有隆矶。……隆矶西里许为鸿宿洲。秋冬鸿雁多集于此。一名金沙洲”。
北宋宣和四年 (1122) 改石城县置,属平州。治所在今河北唐山市东北。金复名石城县。古县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改石城县置,治今河北省唐山市东北,属滦州。寻地入金,复名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