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鲁山

鲁山

①在今山东沂源县西北,与淄博市交界处。《水经·沂水注》: “沂水又东南螳蜋水入焉。水出鲁山,东南流右注沂水。” 《寰宇记》 卷23沂水县:“螳螂山在县北百九十二里。《水经注》 云,螳螂水出鲁山,今按此山与大小二鲁山连接,前则平野弥望,清流萦带,南面有穴若门,直入二十里,可容方驾,游之清旷,非复人境也,西与新泰县分界。”

②一名露山。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十八里。《汉书·地理志》 南阳郡鲁阳县: “鲁山,滍水所出。”《水经·滍水注》: “滍水又东径鲁阳县故城南,……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

③一名大别山、翼际山。即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东北龟山。《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东径鲁山南,古翼际山也。……有刘琦墓及庙。”《元和志》卷27汉阳县: 鲁山 “一名大别山,在县东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带汉水。山上有吴将鲁肃神祠”。《舆地纪胜》卷79鲁山: “彼在三代时谓之大别山。不知因何又名鲁山也,岂鲁肃庙食于此,而名是山欤。”


(1)古山名。(1)又名露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北接襄城县界。北宋梅尧臣有《鲁山山行》诗。(2)在今湖北省武汉市东北隅。《资治通鉴》:南朝齐永元二年(500年),“房僧寄将还建康,至郢,帝敕僧寄留守鲁山”,以防萧衍军东下,即此。(3)即今湖北省武汉市龟山。(2)今山名。在山东省中部,跨莱芜、临朐、淄博、沂源等市县。因春秋时在鲁国境得名。断块山。同名主峰海拔1108米。为沂河发源地。主峰由片麻岩构成,其余大部分为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分布普遍,有沂源溶洞群、博山溶洞等著名洞穴。有明大雄宝殿、天山圣母祠等古迹。


猜你喜欢

  • 岔路口镇

    清置,属德惠县。即今吉林德惠市东北岔路口镇。《清史稿·地理志》 德惠县官商路:“东:岔路口达榆树。”在吉林省德惠市东北部,东北濒松花江。面积220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岔路口,人口 29

  • 邬子口

    在今江西余干县西北。南宋乾道中范成大去岭南,途经此。《骖鸾录》:乾道癸已(1173)“闰(正)月一日,宿邬子口。邬子者,鄱阳湖尾也……(二日)发船邬子,宿范家池”。在今江西省余干县西北。南宋乾道中范成

  • 张县

    西汉初置侯国,后改县。属广平国。治所在今河北任县西南二十七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汉高帝封毛释之为“张节侯”。东汉废。古县名。西汉地节二年(前68年)封赵顷王子刘嵩为张侯,后改为县,治今河北省

  • 亦力把里

    即亦八里城。在今新疆伊宁市附近。《明史·西域传》:别失八里,“(永乐)十六年,贡使速哥言其王为从弟歪思所弑,而自立,徙其部落西去,更国号曰亦力把里”。即“亦剌八里”。

  • 上善泉

    在今陕西黄陵县东北。《新唐书·地理志》 中部县:“东北七里有上善泉,开成二年,刺史张怡架水入城,以纾远汲。四年,刺史崔骈复增修之, 民获其利。”

  • 金匮县

    清雍正二年 (1724) 析无锡县置,属常州府。治所即今江苏无锡市,与无锡县同城而治。以城内金匮山为名。1912年并入无锡县。古旧县名。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无锡县东部置,与无锡县同城而治(今江苏

  • 君子村

    在今河南卫辉市北三十里。《清一统志·卫辉府二》:蘧伯玉墓“在汲县西北三十里君子村”。春秋卫蘧伯玉居此。故名。

  • 阿萨克土司

    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治多县东境。乾隆《西宁府新志》卷19“塞外贡马番族”中,有“住牧多洛尼托克地方阿萨克族”。清末民初并入安冲土司。

  • 沈壁山

    在今浙江德清县东北。《方舆纪要》卷91武康县:沈壁山“在县(治今武康镇)东北十五里。山有九峰,迤丽相接,昔有沈氏壁于此,因名”。

  • 西川路

    北宋乾德三年(965)平后蜀并两川置,治所在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开宝六年(973)析置峡西路。为至道十五路之一。辖境相当今四川盐亭、大竹、邻水、永川、合江以西,邛崃山、大雪山、大凉山以东和江油、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