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高阙

高阙

战国赵长城西端障塞。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南狼山南麓之石兰计山口。《史记·匈奴列传》:赵武灵王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西汉时卫青领兵出此,与匈奴右贤王作战。东汉窦固等数路伐匈奴,祭肜军出此。《水经·河水》: 河水“屈从 (临戎) 县北东流,东径高阙南”。郦道元注:“(高阙) 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 两岸双阙, 峨然云举, 望若阙。 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东北狼山口。《水经注·河水》:阴山山脉至此“中断,两岸双阙,峨然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战国时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至此;西汉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出此,战败匈奴右贤王。北魏置戍,隶沃野镇。


猜你喜欢

  • 略畔道

    西汉置,属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合水县(西华池镇) 北五里。东汉废。西汉置,治今甘肃省合水县北。属北地郡。东汉初废。

  • 石关峒长官司

    明宣德三年(1428)置,属金峒安抚司。治所在今湖北咸丰县北。后废。

  • 陶关

    ①在今湖南长沙市西南。《元和志》 卷29长沙县: “故陶关,在县西南五里。晋杜弢据湘州反,陶侃讨之,因置此城。”②即今四川汶川县南八十二里桃关。《明史·土司传》: 洪武十一年 (1378),“四川都司

  • 淮阳国

    西汉高帝十一年 (前196),立子友为淮阳王,为同姓九国之一。都陈县 (今河南淮阳县)。惠帝元年 (前194) 改为郡。此后或国、或郡。成帝元延末,辖境相当今河南淮阳、柘城、太康、扶沟、鹿邑等县地。东

  • 回星城

    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南。《魏书·地形志》常山郡井陉县:“有回星城。”《方舆纪要》卷14井陉县:“县西南二十五里有灵真城。《志》云:韩信伐赵时筑。魏收《志》,井陉县有回星城,即此城。《邑志》:县西三里新教场

  • 石港场

    北宋置,为通州八盐场之一。即今江苏通州市(金沙镇)西北石港镇。

  • 清冷泉

    或即清冷之渊。在今河南南阳市东北丰山下。唐李白有 《游南阳清冷泉》 诗。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区东北丰山下。张衡《南都赋》:“耕父杨光于清冷之渊。”李白有《游南阳清冷泉》诗。

  • 广仁城

    一名乌克尔博罗素克。俗呼大芦草沟。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建。为伊犁九城之一。在今新疆霍城县北六十里芦草沟镇。伊犁九城之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北境。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于伊犁河北岸

  • 凤林

    即今浙江淳安县西南狮城镇南凤林港。南宋建炎初置巡司于此。

  • 索口寨

    北宋天禧二年 (1018) 置,属慈利县。在今湖南慈利县西北七十二里江垭镇。北宋时筑,在今湖南省慈利县西北。后废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