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左云县东北。宣德元年 (1426) 徙治阳和卫城 (今山西阳高县)。清顺治三年 (1646)与阳和卫合并,改为阳高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高山。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年)徙治北直隶保定府城(今河北保定市)。属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1426年)又徙阳和卫城(今山西阳高县),与阳和卫同治,仍属山西行都司。清顺治三年(1646年)并入阳和卫,改称阳高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左云县东北。宣德元年 (1426) 徙治阳和卫城 (今山西阳高县)。清顺治三年 (1646)与阳和卫合并,改为阳高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高山。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年)徙治北直隶保定府城(今河北保定市)。属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1426年)又徙阳和卫城(今山西阳高县),与阳和卫同治,仍属山西行都司。清顺治三年(1646年)并入阳和卫,改称阳高卫。
亦名夹山。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寰宇记》卷22谓《左传》所载“公会齐侯于夹谷”,即此。《清一统志·海州》:夹谷山“在赣榆县西四十里……《旧志》:有数峰环列,当面一峰尤峻,深谷夹其中,委蛇横亘,谷之北,
①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西又名江右。魏禧《日录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其后,江右又为江西省的别称。②东晋、南朝建都江左之建康(今江苏南京
在今山东境。亦曰大清河。即古济水。其上源与会通河合, 自东平分流而西北,至鱼山之东,复折而东北, 经东阿、平阴、长清、济南、济阳、博兴等县市,东北入海。清咸丰间为黄河所夺。见“清河(2)”。
亦名隆龛山、明月山。在今四川潼南县西南光辉镇境。《元和志》 卷33崇龛县: “崇龛山,在县西三里。” 崇龛县以此名。
①在今天津市宁河县北宁河镇。《方舆纪要》卷11宝坻县: 梁城,“ 《志》 云: 唐末刘仁恭所筑。刘守光为燕王曾屯兵于此,即今梁城所也”。②在今安徽淮南市 (田家庵) 附近。《水经·淮水注》: “ (淮
在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东北。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4: “塔尔噶尔水发源,东北流百六十余里有伊西克图水由南来汇,同北流百三十里入伊犁河。”
在今江苏铜山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29徐州沛县: 葛墟岭在 “县东南九十里。《志》 云,岭傍南北通衢,南去徐州洪九十里。明万历中,议开泇河,自县东南四十里马家桥,开微山、赤山、吕孟诸湖起,至葛墟岭下
金置,属丰州。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北库伦图城卜子村古城。大定十八年(1178)改为天山县。并为净州治。
①唐贞观十四年 (640) 置,治所在金满县(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五破城子)。《元和志》 卷40: 庭州 “因王庭以为名也”。长安二年 (702) 改置北庭都护府。②北宋大观元年 (1107) 置,
即今江苏六合县西北竹镇。《方舆纪要》卷20江宁府六合县:竹镇,“《志》云:宋设巡司及税务于此”。原名竹墩镇,以宋庙讳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