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丘郡
①西晋泰始二年 (266) 置,属司州。治所在顿丘县 (今河南清丰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濮阳市及清丰、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北魏天兴四年 (401) 属相州。东魏天平初属司州。北齐废。
②东晋侨置,属徐州。治所在顿丘县 (今安徽滁州市)。南朝宋废。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置,治顿丘县(今清丰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市县地。北齐废。
①西晋泰始二年 (266) 置,属司州。治所在顿丘县 (今河南清丰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濮阳市及清丰、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北魏天兴四年 (401) 属相州。东魏天平初属司州。北齐废。
②东晋侨置,属徐州。治所在顿丘县 (今安徽滁州市)。南朝宋废。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置,治顿丘县(今清丰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市县地。北齐废。
一作龙舟峪关。在今山西祁县东南六十里北关村。《方舆纪要》 卷40祁县: 隆州谷关 “县东南九十里,南通沁州,北通徐沟县,西壁皆山,道傍有水,即胡甲水也。洪武三年置巡司戍守。亦曰隆州谷北关”。
①在今山西原平县北。《方舆纪要》卷40崞县:七里河“在县北,南流入于滹沱河”。②在今山东青州市南。《方舆纪要》卷35青州府益都县:“七里河在府南。源出劈山之阴。又有石井水,亦出劈山,流经废广县城东,七
即今台湾省宜兰县东北头城镇。清为头围堡,属噶玛兰厅。后属宜兰县,有县丞驻此。1945年设头围乡。1950年改头城镇。又作头围堡(街)。即今台湾省宜兰县东北头城镇。清嘉庆元年(1796年),福建漳浦人吴
北魏孝昌中置,为泰宁郡治。治所在今山西沁水县西北二十五里固镇村。北齐改永宁县。古县名。北魏孝昌中置,治今山西省沁水县西故城镇。为泰宁郡治。北齐废郡改县名永宁县。
三国吴析泉陵县置,属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祁东县东南二十二里金兰镇。据《舆地纪胜》卷56引《零陵志》云:“县在祁山之南, 故曰祁阳。”隋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属永州。治所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十里老
俗称破城子。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四十八里,纳林、伊肯河之间的戈壁滩上。为汉代居延都尉西部防线甲渠候官衙。举世闻名的“居延汉简”大部出土于此。
古称天门下溪水。在今山东泰安市西一里。《方舆纪要》 卷31泰安州: 渿河 “出岳西白龙池,亦南流会于泮河,并入汶河”。
即凭虚洞。又名母猪洞。在今贵州贵定县西。清李宗昉《黔记》:“牟珠洞在贵定县西十五里大道旁。洞口为石门,上有古松一株。门内有观音莲座,石乳所凝也。其上一圆洞透天光,再入则必携炬火,有石钟、石鼓,亦钟乳垂
又作琅琊山、瑯琊山。即今安徽滁州市西南十里琅邪山。《寰宇记》 卷128滁州清流县:琅邪山 “其山始因东晋元帝为琅邪王避地此山,因名之”。《方舆纪要》 卷29滁州: 琅邪山在 “州南十里。晋伐吴,命琅邪
①在今陕西定边县北五十步长城口。《明史·王崇古传》:隆庆三年(1569),鞑靼“吉能犯边,为防秋兵所遏,移营白城子。(雷)龙等出花马池、长城关与战,大败之”。即此。②又名东关门。明嘉靖十年(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