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青门

青门

①一作青城门、霸城门。即西汉长安城东南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二十里。因景帝元年 (前156) 有青雀群集门上,又称青雀门。又因门上有绮丽的木刻装饰,亦称青绮门。《汉书·王莽传》: 天凤三年 (前16) 七月,“霸城门灾,民间所谓青门也”。

②唐诗人借用西汉旧称,以长安东面之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为青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许景先《折柳篇》: “春色东来渡渭桥,青门垂柳千百条”,此青门指通化门,门近东渭桥。李洞 《送人归觐河中》诗: “青门冢前别”,此青门指春明门,门外有汉萧望之墓。李商隐 《乐游原》: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 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此青门指延兴门,春原指门内乐游原。

③指宣平门。汉长安城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长安城遗址) 东出北头第一门。王仲殊 《汉长安城考古工作收获续记》 认为,后秦时的青门应是经过两次重修,在十六国时仍作为一个完整城门存在的宣平门。

④指汉长安城宣平门外的东都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十六国北朝时改东都门为青门。《后汉书·蓬萌传》 载: “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 唐李贤注: “东都门,今名青门也。”


(1)又称青城门、霸城门。汉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东南门。景帝元年(前156年)有青雀群集于门上,故又称青雀门。又因门上有绮丽的木刻装饰,故又称青绮门。广陵人召平为秦东陵侯,秦亡,为布衣,种瓜青门外,即此。(2)唐代诗人借用西汉旧称,通称当时长安城东面三座门(自北向南为通化、春明、延兴)为青门。因东方于五色属青,故称。


猜你喜欢

  • 沙屯铺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南十二里西沙屯。为南北往来交通要道。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6昌平州图:南有沙屯铺。

  • 夫犁营

    亦作扶黎营。在今辽宁义县东南。一说在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东南。《后汉书·鲜卑传》:元初二年(115),“辽东鲜卑围无虑县,州郡合兵固保清野,鲜卑无所得。复改扶黎营。杀长史”。

  • 鉴 (鑑) 山

    在今广东高州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104电白县 “宝山” 条内: “鉴山在县北三里。旧有银坑。下有溪,澄澈如镜,即鉴江之源也。”

  • 拉布楚喀

    一名五堡。即今新疆西五堡乡。清乾隆《西域图志》 卷9: 拉布楚喀 “亦名五堡。……东距哈密城一百四十里。境有村庄凡十三,泉九处,小河一道”。

  • 灵洞

    在今四川开县东北温泉镇西五里。《新唐书·地理志》 万岁县:“东南五里有灵洞。贞元九年雷雨震开。”《方舆胜览》卷59开州:灵洞“在州(县)南五里温井后”。今名仙女洞,为溶洞,分内外:外洞大厅面积200平

  • 调弦 (絃) 口镇

    即今湖北石首市东调关镇。《方舆纪要》 卷78石首县: 调弦口镇在 “县东六十里江北岸。江水溢则由此泄入监利县境,汇入潜沔。隆庆中,复开浚深广,以防水害。有调弦驿,并置巡司于此”。

  • 永兴堡

    ①明弘治中置,属山丹县。在今甘肃山丹县南二十七里。《方舆纪要》卷63山丹卫:“永兴堡在卫东南。”②在今山西偏关县东南三十五里永兴村。《方舆纪要》卷40河曲县:永兴堡“正德十年置,嘉靖四十二年、万历十八

  • 长吉春科儿寺

    亦名理塘寺。在今四川理塘县北二里。明万历间建,为黄教寺院。清乾隆《卫藏通志》卷6:“里塘有长吉春科儿寺,大堪布喇嘛居之,管喇嘛三千余名。”

  • 竹叶关

    在今湖北竹溪县西北,与陕西镇坪县接界。清同治《郧阳府志》卷1竹溪县:竹叶关在“西南百五十五里”。

  • 五京道

    即辽兴宗重熙后上京、南京、东京、中京、西京道的合称。辽会同元年(938年)置上京道,升幽州为南京道,改旧南京道为东京道;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置中京道;重熙十三年(1044年)置西京道,合称“五京